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传承文化 寻根延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赴延安考察

传承文化 寻根延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赴延安考察

时间:08-28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编者按:2012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研究员带领研究生团队,沿着江丰、古元等先辈们调查中国民间剪纸、考察民间美术的足迹,自北京出发,途径孕育剪纸文化的三边地区(定边、安边和靖边)、陕北剪纸文化腹地安塞,到达延安,于《讲话》发表旧址纪念地为考察画上圆满句号。一路上,师生们认真考察记录,守望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高校研究力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今年的“红五月”有些特殊,70年前的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10年前的5月,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成立。


中央美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源自延安“鲁艺”。上世纪四十年代,江丰、艾青在陕北搜集剪纸,编辑《西北剪纸集》;八十年代初期,靳之林在延安工作期间,组织延安地区十二个县的民俗艺术普查,办剪纸学习班,发现民间“剪花娘子”;八十年代中期,杨先让组织当时的民间美术系开展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行程万里,完成了黄河十四走;新世纪初,乔晓光带领学生们以志愿者的方式完成了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继而又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资助,带领研究生们以志愿者的方式投入到项目的田野考察当中。七十年,三代人,在《讲话》精神指导下,为文化传承创新不懈耕耘。


在今年五月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师生前往延安,沿着当年江丰、古元等先辈们调查剪纸的足迹,又一次走到“大鲁艺”中去寻找这条源自人民的文脉。


从定边开始


1943年2月14日,艾青、古元与刘建章一行去三边地区(定边、安边、靖边)考察陕北民间窗花,我们踏着先辈们走过的黄土地,开始了寻根之旅,于5月10日抵达定边。此时恰逢陕西省在定边举办“中国剪纸(陕西)传承人研修班”,乔晓光研究员应邀为研修班的学员举办讲座。讲座中乔晓光介绍了中国剪纸在国际视野中的保护现状和经验,并为学员展示中心在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田野调查中的最新成果。随后乔老师一一点评学员的剪纸作品,提醒学员们要注重向传统学习,把不同地域的剪纸传统传承下去。


乔老师提出“科学性保护,创造性传承”的理念。他建议在定边这样一个民间艺术丰富的地方,建立“活态博物馆”。博物馆平时就是一座普通的村庄,到年节的时候,通过网络和媒体邀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对陕北文化、农耕文明感兴趣的学者和人们来村子过年,传统的剪纸以窑洞为展台,以窗格子为展板展出,同时带动起相关民俗活动,从而真正做到将展品展在文化的发生地。更重要的是,这种活态传承的模式可以激活乡村和农民,农民自身就是传承者,保护者。


走安边


在安边,师生一行见到了安边文化站馆长李生程,他十几年来自筹经费,先后两次考察长城,全面记录了万里长城全程中的重要资料。但是,乡一级的文化站经费不足、人才匮乏,没有能力开展真正的农村文化传承工作,李生程的保护行动终究是个人行为。长城下的农民称长城为“边墙”,乔晓光建议李生程关注“边墙”下的村庄、关注“边墙”下的农民,用镜头记录这些村庄和人民,他们才是“边墙”的魂。


靖边行


继续沿着先辈的足迹追寻,师生于5月12日到达靖边。在靖边县文化馆馆长闫志雄的带领下,大家前往关家庙村考察,该村妇女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剪纸合作社”。这是个新生事物,是一种新的模式,在村民许长芬的组织下,农民自发的行动起来铰剪纸、卖剪纸,从创办合作社到个人剪纸创作,关家庙村的妇女们已经走在了文化的前沿,自觉性的寻找民间艺术的出口。


告别关家庙村,师生赶往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东坑乡,参观该乡的文化站。靖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文化站房屋修建的很好。我们参观了他们的剪纸书画展,据乡文化的负责人说,剪纸是乡上活跃的老年妇女的作品,乡文化活动中心几乎成为老年活动中心,缺少年轻人的传承值得引起关注。


再回安塞


安塞是陕北剪纸的腹地,安塞一直延续着自1979年开始的“剪纸学习、培训、创作班”传统,至今已经举办了26届,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传承、生产、展览乃至销售方式,可以称之为“安塞模式”。在文化馆馆长陪同下,师生参观了县城里的部分剪纸作坊。那些乡村里优秀的剪花妇女都云集在县城,她们创造性地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陈列室、剪纸作坊、合作社和传习班,她们的剪纸销售得很好,主要用于当地政府、企业文化活动中的礼品和室内装饰。今天安塞的许多乡村中,贴窗花的习俗渐趋式微,如何让传统回归乡村?乔老师再次提到了“活态保护”的概念,他建议安塞文化馆寻找有民间艺术基础的村子建立“活态博物馆”,把一些培训活动从县城搬到乡村的窑洞里去举办,促进乡村与活的文化传统结合,安塞文化馆馆长对这个建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希望能在在今年春节将“活态博物馆”搞起来。


访延安大学


从安塞回到延安后,应延安大学的邀请,乔晓光研究员与延安大学教师座谈。延安大学和“鲁艺”有着密切的关系,参加座谈的有延安大学副校长胡俊生、科研处副处长郭延飞、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小兵、鲁迅艺术学院副院长孙宏亮等人。座谈会上,乔晓光认为,延安大学有源自“鲁艺”的珍贵传统,应建设体系化的、具有竞争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抓紧保护传承,真正发挥大学的作用。


寻根碾庄


最后一站,师生抵达了碾庄。碾庄是延安城外十几公里的一个小村庄,于我们而言,这是个精神圣地。古元的作品“大鲁艺”是从碾庄开始的,靳之林受到古元深刻的影响,奔赴延安,历史交汇在碾庄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讲话》精神成就了碾庄在古元艺术道路上的标志性地位。


在碾庄我们见到了古元工作时候的村干部及房东的后代,他们也都70多岁了。他们中有些人见过古元,知道许多古元的故事。当年古元先生工作生活过的八口窑洞静静的矗立在那里,如同纪念碑,讲述着少有人懂的故事。一路走来,我们在三代老师的引领下,看到了延安“鲁艺”活的精神、活的文脉。

未来


回到北京,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师生们马上着手梳理这次考察的资料,梳理的过程也是对我们的训练。六月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师生又要启程,奔赴西南、西北,开始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的田野考察工作。遵循着《讲话》精神,沿着延安“鲁艺”的精神传统,高校所肩负的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何梁/文图
宣传部徐新立/编
2012年6月19日


传承文化 寻根延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赴延安考察

在定边县中国剪纸(陕西)传承人研修班指导学员
传承文化 寻根延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赴延安考察

在靖边县剪纸传习班上和民间剪纸传人交流
传承文化 寻根延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赴延安考察

在碾庄对那些有延安鲁艺时期记忆的老人进行采访
传承文化 寻根延安: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师生赴延安考察

安边郭梁村师生行走在沙尘中


更多有关"剪纸,延安,安塞,定边,靖边"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