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双代会”聚焦】 聚心凝力 共谋中南新发展

【“双代会”聚焦】 聚心凝力 共谋中南新发展

时间:03-07 来源:中南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文、理、医、工、机关、离退休等组成16个代表团对校长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等三个报告和《人事制度改革方案》、《本科教育改革方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方案》等5个文件进行了热烈讨论。代表们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其中青年教师培养、编制改革等方案成为讨论会上颇受关注的议题

编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
      《中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稿):确定事业编制与非事业编制的准入标准和转换机制,对不同编制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制定相应政策。根据职能与任务的不同,将事业编制人员分为基本教育规模类、专职科研类、直附属类、后勤产业类四部分,按照国家人事部相关规定管理,非事业编制根据“谁使用,谁负担,谁负责”的基本原则,由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负责其工资和福利。
      围绕创新用人机制,优化考核晋升机制,激发各类人员的内生动力,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此次方案在人员编制管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职员职级晋升等方面进行了许多调整和改革,由于方案涉及岗位多,人员广,这一议题也受到了包括众多教师、科研人员、管理及后勤人员各类代表的高度关注。
      对于新的教师流动编制制度,不少一线教师认为它有利于学校的人才流动,激发教师潜力,提升师资水平,但新进教师的考核范畴与评审机制需逐步细化,要公开透明,保证固定事业编制的数量,及时将考核合格教师的编制由流动型转为固定型。有几位人文学科的中青年教师代表建议,编制考核,文理工切忌“一刀切”,学校应根据不同院系学科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考核制度;在新进教师编制转换时,不应以副高职称评定作为唯一标准,而要与实际业绩相挂钩,综合测评。
      “实行专职科研编制与教师类编制共建,可以改变过去部分教师既要上课,又要科研的被动局面,”对于专职科研类编制问题,一些代表强调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非事业编制科研人员实行“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了管理机制,尤其是,非编制科研人员的薪酬由自主聘用单位支付,津贴从项目而来,大大减轻了学校的财务负担。
      后勤集团代表蔡恒学表示,后勤管理和技术岗位实行“退5进1”政策的要求,对于未来后勤集团的事业编制,后勤部门需要更加加强核心管理,突出核心技术。校图书馆馆长朱建军代表对加强二级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决策表示十分赞同,他反映说校图书馆书多人少,存在一定人事缺口的现象,方案如果通过,图书馆将可以采取公开招聘非编人员的举措合理解决图书馆用工问题。
      在不少代表表示编制改革方案可行的同时,也有教师代表表达了对非编制人员权益保障的担忧:学校的非事业编制人员规模在逐步扩大,这些职工与事业编制的职工一样在为学校的发展做贡献,但是当非事业编制人员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往往是自己用人单位内部消化解决,学校缺乏一套维护他们权益的有效制度,很多人最终都选择了辞职,这会引发稳定问题。另外,如果遇到问题时学校不站出来说话,全部由用人单位负责处理,这些职工工作时可能不会从全局利益出发,而只考虑自身和所在单位的利益,这也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 
                
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一“改”激起千层浪    
      《中南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方案》(讨论稿):新进教师实行“2+6”培养计划,即“2年博士后+6年人事聘用”,重点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针对中南大学中青年教师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等数量匮乏、知名度不够、学术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学校致力于对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等作出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关于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就引起了代表们的热议。
      “青年教师先科研再教学,5年之后走上讲台能否保证课堂质量?”“双代会”代表、化学化工学院钟宏教授谈起这一方案显得疑虑重重,“青年教师在聘任副教授前,原则上主要是依托平台从事科研工作,晋升副高以上的职称必须主持国家级基金项目,这样的考核制度是不是会忽视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最终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却缺少了一批能够教书育人的教师?”其他代表也表达了他们的忧心,“现在有些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的现状本就是青黄不接,如果新进教师五年之后不能升任,或转或走,岂非学校既不能保证师资引进,还要面临投入的极大浪费?”“‘双非’政策会给新进教师极大的压力,反而不利于杰出人才的引进。科研与教学不可分离,如何在两者之中找到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许多代表表示倍感压力的同时,也有一些代表肯定了这项方案方向的正确性,他们觉得方案振奋人心,相比以往的培养模式,这一改革更符合大学教学的科学发展。有代表指出对于许多理工医的青年教师来说,科研是最基本也是最好的实践,在科研中多发现问题、多解决问题,教师才能更好的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在教学中传输给学生,科研实践的积累可以提高教学的指向性。 
      改革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执行是关键,坚持是重点”。针对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代表们在肯定方案的同时,也纷纷表达了他们希望“改革不是流于口号、流于形式”的心声。特邀代表陈启元教授就借鉴了当下全国医疗系统“住院医师培训计划”的方案,建议学校在青年教师全力参与教学工作之前,增加“教学工作培训过程”,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

学科教育资源整合:在改革边缘游走
      《校长工作报告》:我们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大学,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而应该强化和巩固自己的优势,突出和培育自己的特色,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取胜,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
      “岁岁年年问题相似”,代表们讨论起学校学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便是一脸愁云。“学校将主要着力点集中在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兴热门学科和重点学科上,这些学科占据着学校大部分资源,而传统学科、非重点学科所受重视不够,它们获得的资源不能满足学科自身发展需要。”一位来自基础医学院的代表谈到学校传统学科和非重点学科的发展时,表达了他的忧心,“教育资源不足,科研资金欠缺,学科的出路在哪里?”“不再追求‘大而全’,人文社科等弱势学科的发展真的就成了学校发展的包袱?”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与扶持,让教育资源在分配上达到相对平衡,让各学科都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百花齐放。”讨论会上,不少代表如此呼吁。但也有代表从学科自身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当前的困境,学校的弱势学科应当自谋出路,‘有为才有位’”,只有认识到必须先有所作为,敢于探索,敢于做出自己的特色,学科才能有未来,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去年外语院屠国元代表提交了《落实人文学科研究生培养经费》的提案,这边,最终的具体方案还没有制定出来,那边,代表们却早已经将问题深化,掀起了一场关于“究竟是特色强校还是建立综合型大学”的争论。
      部分代表认为,建设综合性大学是中南大学的既有提法,且已实施多年,如果学校改变原有的建校方向,势必引起本来就薄弱的人文学科的担忧,甚至一些学科的原有资源将被不断压缩,面临生存危机。另一部分代表则认为办特色性大学更适应中南大学的实际情况,他们表示中南大学只有集中精力,重点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中南的学科优势,在尖端领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而特色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文学科等弱势学科的停滞不前,不断做强中南品牌,反而将大大刺激人文学科等衍生出更多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兴专业和领域;同时,传统的优势、重点学科还可以对新兴、新建学科及弱势学科提供资金上的支持,并肩同行。

大类招生:“红灯暂停?”“绿灯直行?”
      《中南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方案》(讨论稿):继续深化“大类招生”改革,“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按照文、理、工、医大类招生,将自主选拔录取、综合评价录取等改革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
      以学生为根本,为“减少专业选择盲目性,培养学生个性”,2008年,中南大学全面转变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文、理、工、医四大类招生。4年过去了,对于大类招生是“停”是“行”,校园内的讨论仍然没有停止。此次双代会代表的讨论会上,关于大类招生的优劣争论仍然比较激烈。
      “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双代会代表、资安院教授许宏武在讨论会上的发问引人深思,他说,“从中南大学学生基础课的考试合格率来看,学习基础有差异,学习能力有高低。同一个教师的授课,有的学生感觉进度过慢,有的学生却觉得跟不上,”上大课“的模式使得原本学生层次就良莠不齐的状况更加雪上加霜。”许教授表示这种“上大课”模式应该废除,“拿人做实验是很危险的,一旦走错了路,耽误的就是一代人。”与会的其他代表也不无担忧,“大类招生进校的学生,没有班集体概念,对自己专业之外的课程不放在心上,上课效率低,并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有的学生在专业分流时,只考虑专业背后的功利效益,长久下来,教学组织难度加大,学科发展两极分化,优势学科资源也得不到更好的配置。”“提出实行大类招生扩大了本科生的数量,也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而学校另外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就是中南大学青年教师资源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培养。这样,学生质量得不到保证,又何谈实现大类招生的初衷。”
      与一些代表对大类招生持反对和不信任的态度不同,一些代表则认为应当全力支持大类招生“继续直行”。他们表示大类招生为刚走出高中校园对专业认识还比较模糊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基础课程的学习就如“砌砖“,既能保证学生在高年级时更好地结合自身兴趣选择专业,同时学校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更有利于培养出有个性、有主见、会思想的学生。还有代表觉得大类招生在扩大生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有利于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对接。
      许多代表则保持中立态度,他们认为大类招生不论是“停“是“行”,最根本的就是要真正培养出一批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讨论会上,有代表提出要在学生群体中创建一种爱学习、爱钻研的氛围,形成一种追求真理,热爱探索的风气;代表戴塔根老师则建议在教师开展扎实的课堂基础教学和进行监督之外,也要在学生中加强“爱”和“责任”的教育:爱国家、爱学校、爱老师、爱同学、也爱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走出校门以身为一名中南人而自豪,走出国门则肩负起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
更多有关"中南大学,代表,学科,学校,教师"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南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中南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中南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