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湖北日报】科研创新增实力 特色办学铸品牌

【湖北日报】科研创新增实力 特色办学铸品牌

时间:10-06 来源:武汉工程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湖北日报讯 “中国·光谷”中心腹地,南湖之滨,坐落着一所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武汉工程大学。该校在科研领域不断开拓创新,发挥化工品牌优势,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经过40年的发展历程,这所高校如陈酒弥香,在高等教育改革和服务经济建设的浪潮中焕发着蓬勃生机。


桃李芬芳,春华秋实。2012年的金秋,武汉工程大学迎来40周年华诞。风雨沧桑,弦歌不辍,40年风雨的历程,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学校已由单一的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1998年,学校通过原国家教委的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08年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入选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高校,为创办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发挥化工品牌优势 助推地方经济崛起


武汉工程大学现有本科专业53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54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7个,省级重点学科15个,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学校还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和11个工程硕士领域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93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1项、省部级项目73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62项。获专利授权838项,其中发明专利136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等检索收录2000余篇。近三年科研到帐经费共计3.5亿元。学校创办了《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学校在机器人足球世界杯比赛中连续多年荣获10余项世界冠军,标志着该校在世界瞩目的小平台上的技术竞争中占了一席之地。


武汉工程大学在办学中始终突出化工特色。上世纪80年代初,开办了当时全国设置的所有化工类专业,为重点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七五”和“八五”期间,学科建设逐步转移到突出学校特色、在地区与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和专业上,形成了矿化结合、药化结合、材化结合、机化结合为主的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格局。“九五”期间,该校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化学工程、材料学、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化工、化学工艺、化工过程机械、应用化学等7个学科先后被批准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994年10月,湖北省确认该校的化学工程和精细化工为省级重点学科,这是当年在鄂高校中唯一的两个化工类省级重点学科。到1998年,全省的4个化工类省级重点学科全部落户该校。2006年,湖北省重新组织学科评审,该校有15个学科被评为重点学科,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一级学科,在鄂仅有两所高校拥有。这些省级重点学科既彰显了武汉工程大学的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也体现了为地方、为行业服务的地位和实力。


优势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学校研究平台的建设。现有1个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部委级服务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21个省级技术中心(基地)。拥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建成了省属高校的第一个大学科技园。该校积极发挥学科优势和化工特色,努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化工科技支撑。“十五”以来,该校为湖北省及周边省份化工及相关行业的科技服务项目达到2000余项。


2011年9月,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武汉工程大学揭牌。该中心是相关领域首个国家级研究中心,致力于我国中低品位胶磷矿的安全高效开采、磷矿选矿和磷化工三大方向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及矿山生态环境恢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由吴元欣教授主持的科技成果《云南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该校受政府委托制订了湖北省磷化工、氟化工、石油化工及盐化工发展规划。开创湿法磷酸净化工艺技术,解决了当前我国中低品位磷矿综合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该项成果被用在湖北省建设1条工业选矿生产线和6个磷化工示范工程项目上。省内所有磷矿山的选矿工艺和药剂配方均由学校提供。学校与湖北省内八大化工园区均开展了广泛合作,成立了“服务化工新区办公室”。“润滑油基础油脱氮精制成套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已在大庆石化、荆门石化等7家炼油企业推广应用,带来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该成果可用于80万吨乙烯项目配套的800万吨炼油装置改扩建工程。“固定床一步氧化羰(tang)化合成碳酸二苯酯中试工艺开发”研究成果可为80万吨乙烯工程产业链延伸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撞击流反应器技术成功应用于宜化集团季戊四醇结晶过程。学校获得了皂素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的制订权,此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执行。研发的杀虫剂氯胺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取代甲胺磷等高毒农药提供了保障。自主研制的“机械振打器”,已在双环科技等企业推广,每年为国家节约设备采购维护资金1亿多元。微波等离子体研究异军突起,获得金刚石膜制备等2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与宜昌、襄阳、十堰、荆门、天门、鄂州、仙桃、宜都等市县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


湖北省人大代表、武汉工程大学党委书记、全国知名化工专家吴元欣教授指出,学校坚持“学生为本、学科为重、学术为先、学者为大”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进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学科综合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为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构建名师品牌工程 建设精品师资队伍


武汉工程大学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方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过四十年的积淀,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819人,专任教师1181人,其中教授195人,副教授347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1%;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博士学位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3.6%和27.6%。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4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3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3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5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22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1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优秀团队61个。聘请了近百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坚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高为魂”,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树“学生满意的教师”形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评选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表彰、奖励师德优秀的教师。


学校把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有重点、分步骤地引进所需人才,并从政策上向新办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倾斜。开展校级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形成了“名师+团队”的教师组织体系。坚持每年公派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提高了教师国际化水平。进一步规范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长期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培养制度和青年教师助课制度,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的建设,为教师干事业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创新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改善人才服务,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学校建立了规范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创新教师管理机制,实行教师分层次管理,下放管理重心和管理权限,初步建立校院(部)两级教师质量评估体系和聘任、考核、分配三位一体的教师管理体制。

实施质量品牌战略 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近年来,武汉工程大学捷报频传:2012年8月23日在英国布里斯托尔举行的FIFA机器人世界杯足球比赛中该校机器人足球队获得了类人组点球冠军。这是他们获得的第十三项世界冠军。2011年9月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作品获德国“红点奖”最高奖——“至尊奖”(best of the best),该奖项级别被誉为工业设计行业“奥斯卡奖”,是国内外工业设计师、设计机构和设计学院追逐的最高国际设计大奖之一。学生获国际级奖11项,在全国“挑战杯”科技作品、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生英语、创业计划等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266项、省级奖358项。


武汉工程大学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确立反映时代特征、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主辅修制、双学位和分级教学,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彼此交融,构建了“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工程化”的多层次、多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大力实施国内本科生校际间交换生培养和与国外高校间的本科生联合培养计划,形成了校校合作、产学协同的开放办学格局。创建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加强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举办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建立“湖北省石油化工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在湖北省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中获得优秀。


学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1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天津大学、中南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获得了留学生招生资格,已招收来自法国、巴基斯坦等国的留学生,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已具备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非学历国际教育的完备体系。成立了有13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

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区)招生,部分专业在湖北、福建、河北、河南、广西等15个省(市、区)进入了一本招生。研究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四十年来,该校为社会输送了8万余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他们以其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该校的一张张精美“名片”。尤其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据湖北省经信委提供的材料,在湖北产值过10亿元的80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是该校的毕业生。在企业家队伍中,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年产值达600多亿元的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蒋远华,年产值超600亿元的广控集团董事长李诚,宜昌人福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杰等,均是从该校走出的优秀毕业生。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舍己救人全国优秀大学生许志伟和“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快乐天使韦庆秀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工程大学校长李杰教授指出,学校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湖北的振兴崛起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十年励精图治,工程大学艰苦创业欣欣向荣;“十二五”宏图大展,全校师生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工程大学人秉承“格物明理 致知笃行”的校训和“团结、严谨、勤奋、求实”的校风,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理性地思考过去,科学地谋划未来,朝着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奋勇前进,创造武汉工程大学更加美好的未来!

详情请看: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21005/hbrb1867129.html


更多有关"湖北省,学校,工程,武汉,该校"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武汉工程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武汉工程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