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校友“特岗教师”篇(五)
带给学生“正能量”
——记特岗教师郑书娟
当黎明咬破夜的唇,第一丝晨光飘落大地,寿县三义初中的操场便披上了薄薄的轻纱,水面般平静的校园里传来的读书声激起阵阵涟漪——“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哪个好奇的人往教室一瞧,就会知道是郑书娟又带着学生开始上早读课了。

左手教书,右手育人
郑书娟,2010年毕业于皖西学院教育学院,2006—2007学年度获“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2008学年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曾得过校演示文稿设计制作大赛二等奖、校创意设计制作大赛三等奖,2008—2009学年以优异的成绩获校级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2010年考入寿县特岗教师队伍,现担任寿县三义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一职。
两年的教育教学工作,郑书娟始终以火热的心和无私的爱来投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她总能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所带的班集体里更透着浓浓的学风、纯正的班风,而这与郑书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班主任就要起带头作用,孩子们都跟着我学,我要好好干!”刚踏上教师这条路,有些紧张的郑书娟时刻提醒着自己,大学同学问她想当什么样的老师时,她笑笑说“像王全林老师那样最好了,上课特别严谨,课下却和蔼可亲,我就想当他那样的老师。”郑书娟如是说也如此做了。
由于班里一半学生都是留守儿童,郑书娟就实行了“一帮一”、“一盯一”互助小组,学生们结成伴儿,一起学习,愉快地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水平相当的对手来比学习、比清洁、比体育、比纪律等。“结伴激励”取得效果后,郑书娟又发掘了榜样的力量。班长张晨成绩优异,郑书娟就让他检查学生背书,收集作业本等,其他学生不服气,她就说:“为什么不让你们做,非得让张晨抽查你们背书,因为他各科作业完成的都非常好,你们要向他学习。”就这样,郑书娟在班里树立了个小榜样,大家你追我赶,学习气氛高涨了。
学习气氛浓了,郑书娟刚刚有点欣慰,新问题却又出现了。一天上午还未下课,任课老师便“气呼呼”地回到办公室,并告诉郑书娟,班里一位男生不听话,说了他几句,他居然和老师顶嘴,还越说越不像话。郑书娟听说后非常生气,立刻把该男生喊到办公室谈心,并在后来的课上皱着眉头严厉地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小家伙们当着班主任的面不敢牢骚,却在周记里吐露不满,“班主任让我们尊重老师,可英语老师根本就不喜欢我们,提问的时候从来没往后排走过,他不重视我们,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班长张晨却写到:“他们太不像学生了,怎么可以和老师顶嘴,我要为英语老师鸣不平,课下同学们总喜欢讨论老师,就说英语老师最坏,英语老师给你们留作业你们不做,上课又乱说话,老师怎么提问你们?”郑书娟仔细地看了每一篇周记,她了解到学生们都渴望被重视,于是便主动与任课老师交谈,让他们多多关注后排学生。第二天上课,郑书娟又苦口婆心对学生们说:“假如有一天你当老师了,你的学生上课不听课,不认真完成作业,点名回答问题时要么就一声不吭,要么就三个字‘不知道’,最后还埋怨你不重视他们,你们会怎么想,你们难过吗?”教室鸦雀无声,郑书娟接着说:“你们英语不好好学,现在城市里面路标都用英语写的,你们不认识咋走呀,出门就迷路吗?”通过让学生简单的换位思考,很多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同事向她取经时,她总说:“孩子总归是孩子,就想被关心,多多关心他们想些办法,就没什么大事解决不了的。”
付出总会有回报。9月10日那天,郑书娟刚下课,学生们就一起拥上去,送上亲手做的丝网玫瑰花、大纸鹤和五颜六色的小卡片,“老师,节日快乐,我们爱你”,“郑大猫,我们表面上‘怨恨’你,其实我们知道你是为我们好”……卡片上不算秀丽的字,却湿润着郑书娟的心。
回忆这些事,郑书娟倚着窗户笑了,她说:“学习要抓紧,学生成绩也许提升不了多少了,但做人做事最基本的尊重得有,能学到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有就是心里的一种积极性,对,就是正能量。”
用短缺的资源,做最好的教育
“我记得大学里学过一门课叫‘现代教学技术’,我掌握了技术,可学校里却没有多媒体。”郑书娟无奈地说到。确实,农村学校不比城市学校,在三义初中里,孩子们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更没有塑胶跑道的操场,只有那一张张羞涩的脸和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
资源虽然短缺,但郑书娟什么都没有抱怨过,为了让孩子们学地更多更好,她鼓足了劲,一有机会,便把自己的电脑带到课堂上去,为同学们播放经典朗诵和教学视频,弥补没有多媒体的缺憾,孩子们看到那些生动的画面和七彩的颜色,总是乐呵呵的,学的快记得也快。平时上课,郑书娟就尽量多写板书,耐心地讲解,虽然没有图片来的生动,却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偶尔逮到课堂上打瞌睡的学生,她就点名提问:“睡的香不香呀,老师刚讲的问题你是不是梦到啦?”幽默却不失严谨,在这样的氛围里,她和孩子们一起逐渐成长着。
身为九年级的班主任,郑书娟常常感慨她刚进校那会儿,领导不觉得她没有教学经验,交给她“班主任”这么重要的任务,她一定要认真完成,教孩子们学习、做人。于是,每天早自习,她在;午自习,她在;晚自习,她也一定在。前段时间,郑书娟的父亲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膝盖骨破裂住院了,于是每天课程结束,她便乘着夜色赶回家照顾父亲,天蒙蒙亮便顶着雾气赶回学校,同事总劝她别那么辛苦,让她请几天假,她总是笑呵呵的说:“班里的孩子,我就是放不下!”没课的时候,郑书娟总是和其他几个特岗教师在办公室或批改作业,或交流经验,从不提前回去。有一次学校吴老师看到郑书娟又在办公室伏案批改作业,便拉着她的手说:“我每次路过办公室都看到你在工作,学生们的功课要紧,你也要注意身体呀!”对此,郑书娟总表示,年轻就要多做些!

孩子成长有烦恼,她像妈妈一样忧心
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郑书娟的班级里就有这么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会制造很多问题,而郑书娟就不厌其烦地陪他们“猫捉老鼠大过招”。
班级里数一数二的调皮男孩梁兴总喜欢上网,一有时间就躲进网吧“大战十八回合”,郑书娟了解情况后把梁兴“逮”到了办公室,虽用例子教育他,用父母恩情感化他,用师生情鼓励他,却一直不见成效。直到有一天,派出所打电话给郑书娟,让她去认领梁兴,接到电话那一刻,郑书娟心都慌了,抬腿便赶去了,去了才知道原来梁兴上网时碰到派出所检查网吧,就这样“落网”了。见到梁兴,郑书娟恨铁不成刚地说:“你知不知道警察叔叔是去找疑犯的,如果你遇到疑犯,陷入危险,你让老师怎么办?”郑书娟急切的话语,流汗的脸庞深深地刺中了梁兴的心,暖流就顺着那个深藏的缺口融进了孩子的心,从那以后,梁兴再没去过网吧。
有人说,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像根草,而郑书娟总是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给足他们母亲般的关爱,把他们当宝。被叫做“草根”的朱赵峰是班里特别调皮的孩子,郑书娟常常与他谈话,奇怪的是,在同学面前调皮捣蛋的朱赵峰一到老师面前就满脸通红,轻揉衣角呆呆地不说话,后来与其父母沟通中得知孩子居然连自己的父母都喊不出口,郑书娟诧异了,如此调皮的男生在长辈面前竟如此沉默。通过深入了解,原来这个孩子三岁时,父母便长期在外打工,一年只能见几次面,春节这样的好日子也只在家待一个星期。父母长期不与孩子交流,导致孩子对这份亲情有了冷漠态度,严重到孩子在长辈面前沉默不语。郑书娟不忍心孩子心里藏着那么大片的阴影,便多次打电话给孩子家长,早打、晚打,一放下电话便满心忧愁,“孩子是你们的,也是我的,我希望孩子好!”最终,郑书娟的热心、爱心感染了家长,表示愿意放弃务工陪伴孩子成长。
郑书娟也深知学生家长的不易,在与家长的接触中,从不一味地报忧,大多数时候她会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家长分享。在与家长交谈时,郑书娟从不责怪,从不冷嘲热讽,从不转嫁责任,对家长的一些做法表示理解,同时加强指导。于是,在某个夜晚或周末,郑书娟就会接到这样的电话:“郑老师呀,咱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真的就交给您了,只要出发点是为孩子好,要打要骂都随您,我们在外特别思念家里的宝贝,外面不容易,孩子真的麻烦你了,你是咱们学校的好老师。”这样的话,像春风,暖暖地抚过这位年轻姑娘的脸庞,带走眼角感动的泪。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郑书娟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学生的爱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她说过:“累是累点,但既然当老师了,孩子们又渴望学习,我就要教育他们,给他们正能量!”郑书娟是平凡的,但她相信在自己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平凡会孕育伟大。(文图/王玉)
更多有关"孩子,老师,学生,孩子们,寿县"的文章请点击进入皖西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