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的大学 > 同济大学介绍
同济大学的校徽

同济大学

等级:一本 教育部直属 位于上海上海市 关注人数:
类型:理工 性质:(公办)普通本科 211工程985工程 主管部门:教育部 国家重点学科:27个 院士:13位 博士点:31个 硕士点:97个
同济大学图片

  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她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抗战期间曾内迁经浙、赣、滇入川,1946年回迁上海并发展为以拥有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1952年院系调...

同济大学概况更新日期:2017年05月04日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首批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 高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同济大学始终注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往”四大功能均衡发展,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
  学校现有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19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361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35600人,其中本科生18696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7352人。另有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8800多人,各类留学生3975人。校园占地面积3850余亩,分布于四个校区。
历史沿革
  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为同济大学的前身。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作出了贡献。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沿。1979年,时任校长李国豪率先提出“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小平、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多年努力,同济大学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995年11月,同济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2002年6月,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重点共建同济大学。期间,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2007年5月,同济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00周年。学校在进一步梳理历史文脉、凝练精神积淀基础上,提出了“百年同济,大学对社会的承诺”的校庆主题,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
  100多年来,同济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高素质建设者和接班人,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人才。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超过100人,贝时璋、李国豪、裘法祖、吴孟超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学科设置
  目前,同济大学已基本构建起了“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整体框架,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艺术、教育学等10大门类。
  学校设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子与信息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医学、口腔医学、理学、交通运输、汽车、海洋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与技术、航空航天与力学、外国语、人文、法学、马克思主义、政治与国际关系、传播与艺术、设计创意、软件、电影、中德、中德工程、中法工程和管理、中意、职教等29个学院。建有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知识产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高等技术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女子学院、出国培训学院等办学机构。有6家附属医院和3所附属中学。
  同济大学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4个(其中2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工程硕士授权点26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拥有3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其中14个涵盖在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3个国家培育重点学科,1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人才培养
  秉持“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办学方针,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孕育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训和以“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同济精神。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同济大学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努力使每一位进到同济的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鲜明的“同济特色”,即具有“工程基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四个方面的综合特质。
学校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与踏实勤奋作风的培育,毕业生历来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长期居于国内高校前列。
  2010年,作为国内首批试点高校,同济大学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等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担任“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方秘书处,并作为主要单位发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
科学研究
  同济大学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2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9人;5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国内首个“汽车整车风洞”、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专项、重大工程,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燃料电池轿车研发、耦合式城市污水处理、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国产化智能温室、结构抗震防灾技术、软土盾构隧道设计等一大批标志性科研成果。
  近年来,同济大学先后有16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的29个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核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社会服务
  同济大学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方式方法,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留下了深深的“同济印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广大师生深度参与,承担了都江堰重建规划和北川地震博物馆策划、设计等任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师生更是谱写了“大学,为世博添光彩”的辉煌篇章,既是参与世博会有关工作最早的高校,也是参与程度最深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仅在世博筹备过程中,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新途径,发挥大学知识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最初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1年的18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
国际交流
  同济大学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的战略布局,拓展北美、辐射亚非,建立起有特色、全方位、主动型、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框架,形成了具有同济特色的国际化模式。
  学校先后建立了中德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意学院、中芬中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和研究中心(上海)、中西学院等8大国际合作平台。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拓展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境)外著名高校、知名企业的合作,目前已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众多国际著名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
  为将“卓越人才培养”探索不断推向深入,学校正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培养计划的实施,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面向国际,实施“三个600”培养计划,在每年进校的学生当中,有600人获得中外双学位、600人获得国外高校的学分、600人具有海外学习的经历;二是面向港澳台地区,相应实施“三个300”培养计划。

同济大学专业设置

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

同济大学的重点专业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建筑学
土木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海洋地质
工程力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材料学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环境工程

同济大学的录取规则

第四章招生录取

第十一条同济大学按照理工类、文史类、艺术类分类录取考生。

第十二条同济大学根据本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招生计划和考生报考情况,确定调档比例和调档分数线,调档比例一般控制在招生计划的120%以内。(注:同济大学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分数清”录取规则。)

第十三条同济大学在提档时原则上认可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政策性加分。专业录取时,照顾性加分(如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等加分)最多认可10分;不认可未经同济大学选拔的运动员和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且加分不得超过20分。经同济大学认定且阳光平台公示合格的各类招生候选人,其降分标准以相应类别候选人认定政策为准。

第十四条同济大学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其分数应不低于已投档的第一志愿考生的平均分。若经征集志愿仍生源不足,剩余计划调至生源充足的省份。

第十五条同济大学专业录取规则是将考生投档成绩按第十三条规定进行调整后的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依次按专业志愿进行录取,各专业志愿间的分数级差依次为2、0、0、0、0分,所有考生的全部专业志愿录取结束后,再对未满足专业志愿考生进行调剂录取。总分相同考生,专业志愿顺序在前者优先录取;总分相同且专业志愿顺序相同考生,高考投档成绩高者优先录取;总分相同、专业志愿顺序相同且高考投档成绩相同考生,理科录取依次以数学、语文、外语成绩的高低为录取顺序,文科录取依次以语文、外语、数学成绩的高低为录取顺序。(注:艺术类专业录取不设志愿间分数级差,按照我校艺术类招生简章录取规则执行。)

第十六条同济大学英语、日语专业只招高考英语科目考生,德语专业只招高考英语和德语科目考生。

第十七条同济大学在招生录取中不设男女比例限制。

第十八条录取的考生入学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复查,若发现不符合招生条件或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将取消入学资格。

第十九条录取的外语类保送生,入学后一年内不得转往外国语学院之外的其他专业。

第二十条同济大学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的相关规定,开展普通本科、自主选拔录取(含农村自主专项)、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保送生、艺术特长生、高水平运动员、艺术类、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预科班、港澳台侨等类型的招生工作。

同济大学现有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授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19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1361人

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6年同济大学保持了较高的就业水平。就业率从2005年的95.95%提高到了96.78%,上升了近1个百分点。学生的就业去向包括升学、出国、派遣等不同类型。

  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表示,在就业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用人单位在校内发布的信息量逐年增加,扩大了学生求职的选择范围,为就业成功提供了可靠保证;另一方面,同济大学连续多年开展职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生顺利就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据了解,去年,企业用人单位在同济发布的用人需求信息量为6.31:1,平均每名毕业生能获得6.31个用人单位信息。企业信息发布量的增加与该校就业信息网系统成熟,网络使用效率提高有关。在该校就业指导中心对签约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显示,接近60%的学生签约单位的招聘信息来自校内,包括校内招聘会、同济就业网、就业信息栏,以及院系老师介绍等形式。学校已成为学生求职就业的主要平台。

  毕业生就业分布国企多

  根据2004年至2006年同济就业指导中心对用人单位的调研显示,同济毕业生就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其中,国有企业在调查对象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占据首位。2006年数据显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同济大学应届毕业生占调查对象总数的36.9%。其次排名为外资企业14%,合资企业13.4%,股份制企业12.8%,私营企业占11.2%,其他占11.7%。

  其次,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来看,对本科生的需求量仍为最大,占了总数的66.6%,其次是硕士生的需求量,达到了28.9%;专科为3.3%;博士仅为1.3%。

  东部沿海地区就业多

  同济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部属院校,承担着为全国各个地区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济的毕业生就业并不局限于在上海发展,而是依托长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和全国寻求更广大的空间就业。

  2006学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去年有超过70%的用人需求来自上海,加上来自东部地区的11%的需求,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就业需求占到了全年总需求的80%强,而来自全国其他广阔地区的需求到20%左右。

  近年来,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上海找工作因户口问题受到一定限制,到长三角地区其他东部沿海城市找工作成为很多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首选。考虑到大学生对外省市企业缺乏了解,同济就业指导中心除了在网上发布用人单位的信息以外,中心每年都派遣专门教师前往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考察,了解和搜集当地人才需求情况和就业发展空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为长三角地区企业定向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理工科人才社会需求大

  理工科是同济大学的优势学科。从对招聘信息的性质分析可以发现,对同济理工类学生的需求占到了所有被分析信息的信息需求的60.75%。对用人企业的调查也显示,54.6%的同济毕业生担任的是技术工作,也以理工类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校理工类学生最吃香的状况。

  近年来,该校新兴、人文学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除了建筑、汽车、工程类等传统的同济优势学科外,语言类、动画、艺术设计、管理等学科和专业去年都创下了就业率100%的佳绩。

  工作集中在技术领域

  总体来说,同济大学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技术领域,占到了54.6%的绝对优势;紧接着的是从事管理的工作,占到总数的20.3%;随后是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员占到了10%;行政、咨询、会计、其他类的比例基本持平。

  校长观点:校长带头向企业推荐学生

  近日万钢校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一直带头向企业推荐学生。

  万钢校长表示,学生的毕业率和就业率取决于学生在入学时对学校的选择和学校对他的编制和规划。“同济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的时候有宽泛的知识面,40%以上的课程都是通识教育课程,理科学文,文科学理。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社会,学会创新。我们有16个创新基地,头一笔投资就是10亿。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每年5月份,同济搞一个小型校庆,请来各种各样的用人单位作嘉宾,不管他来自政府、研究机关还是国有企业、外国企业,征询他们的去年用人情况的反映,学生进步如何,同时我们会一起探讨公司对于未来的学生期望值是什么。到了每年就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校长、院长都会向企业推荐我们的学生,说说他们的特色。由于强调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所以很多企业会自动到我们学校来要人,近几年我们学生都超过了1:4、1:5的需求率,热门专业甚至达到1:10。

  用人单位评价颇高

  根据同济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同济毕业生的工作表现的“满意度”评价普遍较好,81.6%的用人单位评价为“比较好”,11.4%的评价为“非常好”,表现不好的评价仅在0.6%以内,没有出现单位认为同济学生表现“很不好”。

  绿地集团与同济大学在各方领域合作已有多年,在这几年集团招收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名校学生,同济大学学生是绿地招生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有20-30人。这些学生分别分布在建筑技术管理、工程管理、合约预算管理等不同专业领域工作。

  绿地集团人力资源部招聘主管孙瑾表示,从下属子公司每年对员工就业绩效评估的反馈来看,同济学生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沟通表达和实务操作方面都具有较为出色的表现,工作态度也特别的务实,领先于其他同类高校。值得肯定的是目前集团中层管理人员大约有15人左右来自于同济大学。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人力资源部表示,长期以来,上汽与同济大学不仅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每年上汽都从同济大学招募大量优秀的符合上汽价值观的应届毕业生。去年,近百余名同济大学应届毕业生加盟上汽集团,同济也因此成为上汽在全国招聘应届毕业生数量最多的高校之一。

  同济学生可享受到的部分就业服务

  数字化就业服务平台

  从1999年到去年,同济学生就业网历经三次改版和年年升级,在就业服务功能上不断强化,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职业发展教育平台。去年就业网为毕业生提供了5160个单位提供的8300多个职位,共计需求人数达到49000多人。

  学生除了在就业网上搜索职位信息,还可以进入免费的职业测评系统进行自我评测,了解自身素质与职业要求的关系,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就业咨询,获得老师的一对一咨询辅导。

  全校性的职业辅导课

  同济就业指导中心在本市高校中较早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课,通过课堂教学、座谈、讲座、团队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对职业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和能力。

  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同济就业指导中心于2004年开始“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把中低年级学生的暑期实习纳入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大系统之中。

  中心依托同济学生就业网为在校学生提供有关就业实习的一系列服务。到目前为止,与中心签订实习协议的单位已经超过200家,2006年依托同济就业网共发布的实习岗位超过400个岗位,1000个人次。

  困难群体就业援助行动早在2004年初,同济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启动为家庭经济困难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服务,受到教育部好评。考虑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存在心理自卑、社交能力差等问题,同济就业指导中心为加强与落实在就业辅导方面对困难大学生的关心与帮助

同济大学的收费标准

六、收费标准
同济大学采用按学分收取学费的收费政策,普通本科专业每年预收5000元,其中工科试验班(建筑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每年预收6000元;艺术类专业每年预收10000元;工科试验班(软件工程)专业一、二年级每年预收6500元,三、四年级每年预收16000元;工科试验班(机电类)专业每年预收15000元;补考未及格需重新学习者须按学分另行收费。普通本科生住宿费一年600~1200元不等。

同济大学在校生情况

全日制学生近4万人。

同济大学地址:
上海市杨埔区四平路1239号
电话:021-65982643;、65983643

同类型大学人气排行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同济大学信息来自于各大学招生办公室或大学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同济大学官方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