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时间:02-23 来源:第四军医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第四军医大学再次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纪实

本报记者 杨燕群 通讯员 赵贽 张智军 檀琳 徐锋 苏玉军 朱晓明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欢迎仪式现场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学校科技大楼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学校领导与2011年度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成员合影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校长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第四军医大学戴旭光政委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熊利泽教授带领学生做实验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赵铱民教授给患者治疗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2008)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2009)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2010)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2011)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载誉归来

[媒体看军大·科技日报]非常“3+2”,精品铸辉煌

《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2011)

 

这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辉煌,必定要写入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史册!由熊利泽、高峰、易定华等专家完成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和赵铱民、郭树忠、金岩、刘彦普等专家完成的“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两个项目的异军突起,第四军医大学再次斩获2011年度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4年获得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自国家设立科学技术奖以来,一等奖连续获得数量最多的院校,这是何等地神奇啊!

四医大实现一等奖“三连冠”的辉煌,在人们的记忆中并不遥远:2008年度,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等完成的“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胃癌项目),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的空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2009年度,李云庆、陈军、胡三觉等专家完成的“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的创建及其在镇痛机制和治疗研究中的应用”(疼痛项目),攻克了慢性痛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难题;2010年度,苗丹民、徐勇勇等专家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与标准”,开辟了我军兵员选拔与评价的新途径,成为国家兵役法规修订的重要科学依据。

非常“3+2”,精品铸辉煌,第四军医大学似一颗璀璨的明星光彩夺目!

 

巧夺天工 弥补上帝造人的缺憾

“王娜,牙装好了,试试吃东西吧。”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递给“坑面女”王娜一块饼干。王娜把饼干放进嘴里很长时间,但不会咀嚼。由于没有颧骨和上颌骨,在她22年的人生中,她从未咀嚼过任何东西。“你看我,来,慢慢学。”赵铱民慈爱地做着叩击牙齿的动作。

王娜是世界首例“先天性双侧颧骨上颌骨缺失症”患者,由于面部没有骨头支撑,整个脸看上去像一个凹陷的坑。不仅影响美观羞于见人,更无法像常人那样正常饮食和说话。赵铱民、刘彦普等专家为王娜免费治疗,历时4年,经过7次手术,终于让坑面女“长”出了鼻子和颧骨,拥有了正常人的容貌,平常人的生活。

这样的故事在四医大口腔医院不胜枚举。

严重的颜面缺损与畸形导致咀嚼、吞咽、呼吸、语言、表情等功能障碍,且常引发严重心理精神疾患。让患有严重颜面缺损与畸形的人获得新生,恢复面部的容貌和功能,一直是赵铱民团队的奋斗目标。历时20年的研究,这支团队在自体、异体、假体修复和组织再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实现了严重颜面缺损与畸形的精确修复和功能重建,建立了“造脸”“换脸”“替脸”和“长脸”的四种创新性技术,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医学奇迹。

用自己的软组织修复简称“造脸”。王娜的上颌骨就是用她自己的一截小腿腓骨造的。这一世界罕见的先天性畸形病例,对现代颌面部修复重建领域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此高难度的手术能否成功?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作为主刀医生的刘彦普教授接到通知,某电视台将对这台手术做现场直播。直播是否意味着手术只准成功,不能失败?刘彦普当即反对。这种坑面手术是世界难题,而且,病人的血管特别细,更加大了手术的难度,刘彦普感觉到了空前的压力。政委王利民鼓励他说:“这是挑战,有挑战就有失败。”刘彦普还是心里打鼓,在手术台上失败了,再做一次修复手术就可以弥补,但怎么能让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看见自己的失败呢?政委开导他说:“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有从天上掉下来的时候,那也是电视直播,但没有人说它是失败,而是说它为人类的挑战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听政委如此说,刘彦普心里释然了。手术很成功,刘彦普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挑战”的意义:挑战虽然有失败的风险,但也只有应对挑战,才有创新与成功的希望。

异体颜面移植技术也称“换脸”,简单地说就是把死人的脸移植到患者面部。这可不像戴面具那么简单,因为换上的脸神经与血管必须和原来的一样重新附着在肌肉与骨骼上,这样才能确保新五官发挥正常作用。

国内第一例“换脸”手术是郭树忠教授做的。患者李国兴基本上缺失右半个脸,上嘴唇、鼻骨、颧骨、眶骨及上颌的前面、腮腺都没了。郭树忠曾经给兔子成功换过人脸,但真要给活人“换脸”了,他还是有些发怵。因为,“新脸”如果不能成活,“旧脸”也就不能再用了,病人就会面临永远没有脸的风险。

手术持续了近17个小时。从手术室出来,郭树忠显得有些疲惫,但很兴奋,因为手术十分成功。郭树忠的“换脸”手术,为整形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数据。全球的9例“换脸”手术都参照了郭树忠及其团队在整个手术前后留存的数据和资料。

谈起整形,郭树忠有些幽默地说:“上帝创造人类时,忘了造备用零件,整形医生要做的就是造出以假乱真的零件。”在他的办公室里,笔者目睹了他造出的各种“零件”:一个女人的鼻子被丈夫削掉了,郭树忠用她自体的皮肤与软骨为她造出了“真正”的鼻子;一个1岁的孩子下巴被驴咬掉了,郭树忠又帮他造出了“下巴”;没有耳朵的女孩,郭树忠取出她的肋软骨,雕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耳朵,并完美地接合上……整形是科学和艺术结合的产物,在手术与研究之余,郭树忠还学习绘画和雕刻,这都是为了更好地造出人体完美的“零件”。

“替脸”专业讲的就是颌面赝复,通俗地说,就是用假鼻子、假眼睛、假耳朵等去修复患者的颜面缺损。整形修复最重要的是讲究以假乱真,整过形的人最怕的就是人家说她是“整过的”。用自己的骨头与皮肉做出个鼻子耳朵,以假乱真并不是很难;但要把假的做得像真的一样,要以假仿真、以假代真,更要恢复功能绝非易事。因为这涉及到形态、色彩、质感等方面的仿真,要解决这一难题,就必须解决仿真材料、仿真制作技术和仿真设计等一系列难题。

在四医大口腔医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名战士因公伤失去整个左耳,赵铱民用国产材料为他再造了义耳。战士退伍后顺利地恋爱、结婚,婚后一年多,妻子都没有发现任何异样。直到有一次夫妻失和,失去理智的妻子在撕扯丈夫的耳朵,不料将左耳扯了下来,大惊之下才得知真相。假耳连枕边人都轻易发现不了,如果不是这次意外事件,谁会料到他的耳朵竟是“造”的。

能做出这么真实的赝复材料,赵铱民和他的团队经过了多年努力。此前,颜面仿真赝复材料在我国是空白,进口的赝复材料又极为昂贵,使中国患者无法接受。如今,赵铱民团队研制成功的SY系列仿真颜面赝复硅橡胶材料,其主要性能指标均超过了目前垄断世界市场的英美产品,并创造性地推出系列梯度硬度材料,造出的鼻子、耳朵连手感都像真的。

过去的赝复体设计制作完全靠医生个人的感觉、经验和手工操作,高难度的技术和复杂的制作过程,使这一技术难以推广。赵铱民带领他的团队通过建立颌面缺损修复数据资料库,根据“镜像翻转”“配形修改”等原理,应用“快速制造”技术,通过计算机实现了鼻、耳、眼眶等赝复体设计制作的自动化,使我国成为目前国际上第4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

“长脸”,顾名思义,就是让皮肤自己长出来。这给需要换皮的患者带来了福音。因为这种技术不需要把身体别的部位的皮肤或者别人的皮肤“缝补”到脸上去,而是发挥了细胞的再生功能。细胞就像是一粒种子,放到培养皿中,通过扩增与繁衍,就会长成一片新的皮肤。

据金岩教授介绍,这种换皮手术比较简单,大部分都可以在门诊完成。这虽然像是给皮肤打个补丁,但由于细胞的再生和皮肤的新陈代谢,最后,贴上去的这个“补丁”能与周围的皮肤完全融合,在色泽、质感各方面丝毫看不出任何异样,就像自己的皮肤一样。笔者看了用这种技术给一个12岁男孩的额头换皮的照片,术后15天,孩子额头的烧伤疤痕完全消失了。看来,由于组织工程皮肤的出现,祛疤之类的药物已经OUT了。什么药物能抵得上新长出来的真正的皮肤呢?

在实验室里,让老鼠长出人的皮肤;然后在培养皿里,用人体表皮细胞培育出皮肤;最后到工厂,大规模生产组织工程皮肤并推广使用,每一步,金岩和他的团队都走得艰难。“我们以前在学校实验室,哪懂得生产?而且我们是国内第一个做的,当时我国还没有制定相关标准。”谈起把组织工程皮肤规模生产,并应用于临床的艰辛过程,金岩打开了话匣子。

2002年春天,组织工程皮肤刚刚走出实验室,进行小规模试产。在工厂里,培育出的皮肤有很多居然长毛了。细菌污染!这意味着这批产品都不能使用。金岩急了,赶紧召集团队找原因。早期细胞污染?操作过程中器皿不干净?培养液有问题?……从一个细胞长成一片皮肤,要经过上千个环节,找出原因谈何容易?

经过这次教训,金岩才真正意识到生产远远不同于实验,做产品不仅要遵循产品的生产规律,还需要标准化操作和质量控制。因此,在科研之余,金岩开始学习生产控制和流程管理。如今,组织工程皮肤已经实现产业化,工厂还引入了机器人,像换液、给皮肤打孔之类的活儿都交给机器人来做。这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标准的组织工程产品,是组织工程再生产品产业化的里程碑。

“以后,组织工程皮肤能否用于美容,比如让一个老太太长出少女的皮肤来?”笔者满含期望。金岩笑笑说,医学创新是永无止境的,这正是他们下一步的目标:让组织工程皮肤含色素、毛囊、汗腺等,直至变成真正的皮肤。

先天畸形和后天颜面缺损,都是上帝造人时的遗憾,幸运的是,有这么一支团队能够弥补这些缺憾。

在2011年的“11•14”西安爆炸事件中,四医大口腔医院担任了脸部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工作。政委戴旭光亲自过问,要求西京、口腔医院联合救治组不惜一切代价,全力进行救治。二期手术后的王改英已基本恢复正常容貌,只是右侧脸颊还有些浮肿,留了些疤痕。但看到她入院时的照片,记者不禁大惊失色。担架上的她,脸部血肉模糊,污血和头发烂乎乎地堆积在面部。清理伤口后发现,她的右脸大部分没了,右侧的牙床损伤让人触目惊心。手术前后对比,不得不赞叹医生们巧夺天工的颌面修复技术。

如今,赵铱民的这支团队已建成我国唯一的颌面战创伤研究平台、口腔组织工程研究平台、颌面缺损赝复治疗中心。我国90%以上的颌面赝复医师,我军95%以上的颌面外科医师,均出自该团队的培养。

上下求索 找到心脑保护新方法

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一位患者因为输血而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后,医生和护士欢呼雀跃。但院长熊利泽却淡淡地说:“这不值得骄傲,判断出病症并成功抢救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好医生,应该想到,我能不能找到方法不让这种情况发生。”他常对医生说:“医生做的手术毕竟是有限的,如果通过研究找到新方法,就能比以前多救一些人。”熊利泽对创新近乎苛求。他解释说,这是医生的责任。因为,医生应该给病人这样的信心:熬过明天,也许就会有新的药物出现,就能治好我的病。因此,在医学界,创新必须成为一种习惯。

见到熊利泽时,已过了晚上10点。本是约着下午采访,但他在出差赶回西安的途中;约晚上,他在参加全国性的麻醉会议。他是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常务理事兼亚澳区秘书长,会议少不了他。会后他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对记者们的久等,他连说抱歉。

这种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似乎是熊利泽的常态,他看起来毫无倦怠,而且思维敏捷。

谈起创新,他引用了乔布斯的一句话:“所谓创新就是对以前的1000个创新说不。”在研究和管理上,他为什么总孜孜以求地要创新?熊利泽把这归功于30年前偶遇的一位美国教授。这位教授发明了一种睡觉药——咪唑安定,来中国演讲时他问大家:“你们半麻时用什么药?”学生们七嘴八舌回答开了。“为什么要用这些药物?”大家全静了下来。熊利泽却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是这么教我们的。”全场哗然。

从此,熊利泽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做医生后,即使患者得以治愈,他仍会自问:“我们用的治疗方法是最好的吗?”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治疗方法,他还是会想,这种方法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吗?当院长后,他把这种不断寻求新方法的习惯带入了西京医院。熊利泽说:“写在纸上的叫制度,不言而喻的规则叫文化。”

由熊利泽、高峰、易定华等研究的“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就是在这种不言而喻的创新文化下结出的硕果。

心脑是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一旦出现损伤就会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国心脑疾病高风险人群已高达2.7亿,年手术量达1000万次以上。心脑对缺血极为敏感且难以再生修复,无论是术前、术中,还是术后,心脑都是器官保护的重点及难点。有相关数据显示,手术病人的心梗和脑梗死导致的死亡率比非手术病人大约高3倍。因为,神经细胞和心肌细胞同属终末细胞,换句话说,这些细胞一旦死亡就无法补充。我们的表皮划伤了或者有小伤口,可以通过细胞再生来愈合修补,但是神经元和心肌一旦细胞死亡就无法再生了。

心脑保护治疗传统的是用外源性的方法:依靠额外给药或者其他的干预措施,这不仅会增加原本已经遭受重大应激的患者的负担,而且多为补救性措施,效果不佳。熊利泽的团队经过23年的研究,找到了心脑保护治疗的新途径——调动内源性保护机制,用各种手段激活或者调动体内具有保护作用的分子途径。

人体的有些细胞带有生存信号,这种信号细胞有“通风报信”的功能。如果能激活这些细胞,它们会向身体发出信号:损伤要来了,赶紧自我保护吧。于是,细胞的一些自我保护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它们筑起一层层防护网,以期把损伤降到最小。这就好比洪水即将到来,报信的告知在低洼处的人赶紧撤离并让他们做好防洪准备,得知信息的人自会做好应对措施。这是调动内源的优势。如果村庄都被淹没了,抗洪的队伍才迟迟来救,虽然也能救走一些人与物,但损失势必比自救要大得多。可见,内源远优于外源,这些信号细胞也就是关键分子,它们对别的细胞发号施令。

但人体的细胞那么多,哪些才是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如果发号施令的关键分子太多,细胞都不知道听谁的,势必就会引起混乱。所以,要想调动内源性的保护机制,必须找到关键中的关键。熊利泽带领团队一共研究过108个关键分子,挑出了最重要的8个,并找出了3条主要信号通路。

关键分子就像烽火台,一点上火,细胞们就知道战争来了,准备迎战。而医生要做的就是把烽火台的火点燃。这分为三步,手术前,用高压氧、电针、异氟烷等预处理方法抑制细胞的凋亡通路,这相当于预警;术中,用胰岛素强化,直接激活细胞“生存信号”;术后,用腺苷后处理,促进患者康复。

熊利泽团队创建的以“预处理——胰岛素强化——腺苷后处理”为核心的围术期心脑保护序贯新策略,已应用于心、脑手术患者31481例,术后心、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由16.27%降至5.14%,死亡率由4.96%降至1.74%。

尤值一提的是他们利用这种新技术,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三例四瓣膜置换术。这位患者得了亚急性心内膜炎,四个瓣膜均已严重衰坏,并且还有中风史。术前血浆脂联素检测提示,他在围术期发生心脑缺血损伤的危险性极高。若用传统的心脑保护策略,此类患者死亡率高达99%。但由于对他采取了预处理措施,术中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和腺苷后处理,患者很快就痊愈出院了。

在心脑保护新策略中,胰岛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一直以来,胰岛素只是作为代谢调节的激素。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它对心脑的保护作用,并创立“胰岛素学说”,这不得不提起高峰。

2000年,高峰在美国实验室做研究时,妻子得了急性心肌炎,医生给她开了极化液(GIK)。GIK是一种常规的保护心脏的药物,“G”代表葡萄糖,“K”代表钾离子。全世界用极化液用了几十年,但对它发生作用的机制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葡萄糖起关键作用,于是提出“葡萄糖学说”,但也有人提出“钾离子学说”。高峰本来就是研究心脏保护的,对于这种不明机制的心脏保护药物,他不禁想研究研究。

高峰在研究中发现,如果把胰岛素取出,钾和葡萄糖对心脏没有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只给胰岛素,发现能起到和极化液相似的作用。这个偶然的惊人发现让他开始潜心研究胰岛素。回国后,高峰组建团队,将胰岛素学说推广进入临床治疗。他们历时3年,率先对1179例高危心脏手术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结果显示:这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停留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说起改良后的极化液,高峰有些兴奋:“这种药很便宜,用十来天,也就一二百块钱。能够找到又便宜又好用的药,是做研究最大的乐趣。”

熊利泽和高峰都推崇“转化医学”:把问题拿到实验室解决,然后临床验证,如果验证有问题,再回到实验室研究。在熊利泽的心脑保护团队中,60%的人从事基础研究。他认为,这是团队取得成果的原因之一,因为科学研究引领临床实验。

熊利泽和樊代明都曾经是西京医院的学科主任。樊代明曾和熊利泽开玩笑说:“如果你牺牲一下你的专业做院长,可能西京医院会好很多。”熊利泽回道:“那你怎么不牺牲一下你的专业做校长?说不定四医大会有大发展。”如今,一个当了院长,一个是校长,专业都没有牺牲掉,因为两人都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西京医院和四医大也蓬勃发展起来。

精品战略 催生了“五朵金花”盛开

2007年,第四军医大学党委作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定。校长樊代明曾在多种场合指出,精品就是“不随空间的扩展而缩水,可随时间的延伸而增值”,而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反映世界学术水平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以常品充数、次品充好、甚至以赝品充真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四医大要通过实施“精尖成果”工程,努力实现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

精品战略的报道此前已多见报端,这里不再赘述。而“精品战略”的实施,如阵阵战鼓催人奋进。在四医大近60年厚积薄发的基础上,“精品战略”如肥沃的土壤催生了一颗颗硕果频频结出。

果然,2008年,樊代明领衔完成的胃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该校国家一等奖“零”的突破,圆了几代四医大人的梦。这项一等奖,既是该校精尖成果中的极品,也是当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的精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成就,我们通过电视的画面看到:樊代明作为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参加了2009年中共中央举行的元宵节联欢晚会。

随后,四医大丰收的喜悦一发而不可收。2009年,李云庆、陈军、胡三觉等完成的疼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年,苗丹民、徐勇勇等完成的中国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熊利泽“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赵铱民“严重颜面战创伤缺损与畸形的形态修复和功能重建”两个项目,斩获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精尖成果”工程实施仅3年,就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连冠”的辉煌;如今更是非常“3+2”,4年取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无论精力还是智力都“超人”的樊代明更是挤出时间,马不停蹄地转场大江南北,在高校、在医院畅谈精品战略,他要让这一巨大成果受惠于众。他已讲的80多场精品讲座,场场听者爆满,次次掌声雷动。2011年12月底,在北京,武警总医院,记者有幸聆听了他的一次演讲。现场座无虚席,精彩更是纷呈,掌声时时爆起。而演讲后他还谦虚地悄悄地对记者说:“今天有其它因素,演讲得不好。”而为了继续推进与完善四医大精品战略的可持续发展,他还将在四医大校长这个繁忙而重要的岗位上继续奉献!2012已经到来,作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作为2013年世界胃肠病大会主席,他还有更多的事要思考、要忙碌。

当过10年四医大科研部部长的王茜,任副校长后继续分管科研工作。这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她办事干练、雷厉风行,对四医大科研了然于胸。采访时,她声音洪亮、语速极快、如数家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我们从2008年实现‘零’的突破,到2009年成功卫冕和2010年三度折桂,再到2011年‘花开五朵’,这确实创造了第四军医大学历史性辉煌。作为精品战略的标志性成果,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朵金花’,已经成为四医大的时代标志,成为几代四医大人的骄傲,必将成为四医大历史长河中的一座丰碑!这也是为把四医大建成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而迈出的坚实脚步!”

人与事贵在精神。第四军医大学4年斩获5个一等奖,自然有着她的精神脉承。获得5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四医大发动相关部门梳理与总结了这种精神。他们反复研讨、不断推敲。这里我们汇总与合成了几家单位的心血,不妨把她凝聚、提练成“四种精神”。有着这“四种精神”,第四军医大学目标直指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

一是责任为先、使命为重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军人因使命而奋发。作为有着红色基因的第四军医大学,多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始终恪守姓军为兵、行医为民的使命任务,心系患者、情连战友,在科研攻关中始终紧贴临床、紧靠一线、紧跟前沿,以解决世界医学难题为己任。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在连续获得5个一等奖项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一等奖的研究目标、攻关方向都是定位在如何更好地服务临床、造福百姓、保证战场。

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达40万,有30万人被其夺去生命。樊代明院士领衔的一等奖科研团队瞄准这一危及人类健康的杀手展开科研攻关,显著提高了胃癌防治水平。

由苗丹民、徐勇勇两名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建立起我军完整的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系统及标准,解决了我国兵员选拔时间短、通量大的难题,为国家按地域征集兵员、修订兵役法规提供了科学依据。赵铱民教授领衔的颜面战创伤项目,创造了自体移植修复、异体移植修复、假体仿真修复、组织再生修复4种高精尖技术,为我国军事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是不畏艰难、勇于攀登

戴旭光政委不无自豪地说:“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长期以来的学术沉淀。”

正是四医大几代人多个学科始终瞄准一个核心科研方向锲而不舍地努力,才有了厚积薄发般井喷式的成就。由熊利泽教授领衔的一等奖科研团队矢志不渝地瞄准心脑保护的关键分子及围术期心脑保护新策略研究,23年的坚守,发表SCI论文179篇,获得省部级6项一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等科研积淀为医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样的厚积薄发适用于整形外科一等奖。

多年来,他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历经前期实验、手术实施、学术总结等阶段,特别是造脸、换脸、替脸和长脸的创新,为一等奖的取得奠定了雄厚的科研基础。正是如此,四医大科研工作者始终将奋斗目标锁定在国际前沿,不畏艰难,长期攻关,矢志不渝,勇于攀登,才有了丰硕的成果持续推出。

三是追求精品、志在卓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精品战略的实施,敢争第一、敢执牛耳等精品标准理念的提出,精读名品、精优论文、精品讲座等系列精品工程的开展,在校院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讲精品、干精品、奔精品的意识深植人心。也正是在精品旋风的带动下,四医大人志在卓越、敢为人先,以国际化视野助推科研、以前瞻性思维攻关难题,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学术高地被逐一攻破。

通过实施“精品战略”工程,创造了许多在国内外堪称“第一”“首例”“首创”或“唯一”的医学成就。学校新增院士2名、973首席科学家5名,长江学者7名,国家级创新团队6个,27人任国际性学术组织或大会主席、国家一级学会副理事长和国家级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获得了以五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标志性的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科研成果47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经费总数连续5年居全国医科院校首位,发表SCI论文数连续4年为全国医科院校第一,连续4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造了国内医科大学中令人赞叹的“四医大现象”。以胃癌相关研究实现“零”的突破口,“3+2”实现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五朵金花”等一批标志性的丰硕成果,为推行精品战略交上了满意答卷,给追求卓越的科研工作者呈上了一份厚礼。这种精品至上的精神就是5个一等奖的原动力和向心力。

四是团结协作、淡泊名利

个人荣誉诚可贵,集体荣誉高于天。当今医学研究唯有集智聚才、协作攻关才能有大突破。“四医大广大师生员工正是有着远大的志向、宽广的胸襟、合纵连横的智慧、抱团打天下的精诚,通过大力实施精品战略、阳光治校,才有今天大成果、大奖项的实现。”政委戴旭光感慨地说。纵观5个一等奖项目,每一个获奖者都有自己的绝活,但每一个奖项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集智攻关的成果。打破基础与临床、内科与外科的界限,聚集发展力量,聚合学术思想,聚变重大成果,从而产生规模效应,是5个一等奖的共通模式。在一等奖获得者身上,折射出老一代专家教授的高风亮节和大公无私,折射出青年学者的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更折射出四医大科学研究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的完美蜕变。

正因为汇集众长、团结协作,才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催生了大奖项、大成果、大课题的产出。李云庆、陈军、胡三觉攻克的慢性病痛治疗这一世界性难题,就是集合基础与临床的研究力量,才促成了一等奖的集约整合、快速成型。2011年,围术期心脑保护研究获得一等奖凸显了外科、内科等多学科的强强联合;整形外科一等奖项目是西京医院与口腔医院相关学科的集体攻关。不管是先期课题整合,还是最终逐级申报,无不体现着淡泊名利、众力协作,正是由于不计得失的大医胸怀,才使科研团队有了整体向上的冲击力。

立为峰,不为塬!四医大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面对摘下的“五朵金花”,他们开始新的思考与行动:要更多地到世界上去遛一遛!“我们还有能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不过那只是数字的累加了。我们要去争更多的国际大奖!”意气风发的樊代明院士信心满满。

来源:科技日报2月23日5版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81/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2-02/23/node_6.htm

 


更多有关"第四军医大学,国家,皮肤,手术,细胞"的文章请点击进入第四军医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第四军医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第四军医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