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中国科学报》:记郑州大学女科研人员群体

《中国科学报》:记郑州大学女科研人员群体

时间:03-10 来源:郑州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中国科学报》2012年3月8日 B1版 
                                        半边天的风采
                                         ——记郑州大学女科研人员群体
    ■本报记者 谭永江 通讯员 王璐
    河南第一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河南首位女特聘教授、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作为河南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高校,郑州大学的女性科研群体在多个领域创造了该省第一,一朵朵灿烂的“红花”悄然绽放在阳春三月的郑州大学。

    教师是最令女性醉心的职业
    2000年,新郑州大学由原来的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而成,并很快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科研怎么搞?学生怎么教?钱从哪里来?项目如何跑?一个个难题,像一座座大山,也横亘在了女教师们的面前。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气神儿,该校电气工程学院女教授师黎潜心钻研,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和谐教学团队构建模式”、“双语教学评价体系”。她的“智能控制基础”课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2007年入选国家首批百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作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学科带头人,师黎主持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她的科研成果通过国家及省、部级以上鉴定或验收16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被SCI、EI等收录10次。
    斗转星移,师黎也从一名讲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要把钻研当成一种快乐,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科学研究中的堡垒。我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当你把教学研究当成一种快乐的时候,教师就成了最令女性醉心的职业。”师黎说。
   同样身为郑州大学的女教师,2001年,30岁的许群在德国完成了化学专业博士后的学习,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到郑大组建了超临界流体实验室,开辟了国内超临界流体中合成材料的新领域。
    2010年,许群带领团队在研究碳纳米管的修饰时,发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抗溶剂诱导聚合物结晶,从而修饰碳纳米管”的现象,在该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美国化学会列为当周世界上最突出的六项化学研究成果之一。
    由于在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许群当选了“2010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并获2008年第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

     对女职工实实在在的关爱
    据统计,郑州大学共有女职工5000余人,占总职工数的51%。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女院士、教授、女博士、女博导等科研骨干共1000余人。
    在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郑州大学有52项青年基金项目获批立项,其中29项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承担,占青年基金总数的56%。
    2011年6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布了该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郑州大学获批立项15项,其中女性科研人员承担了6项,资助经费共225万元,标志着女科研人员已成为该校人文社科研究的骨干力量。
    郑州大学女性科研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该校女工委的精心服务。为培养女职工的归属感,女工委自创特色服务,先后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为女性提供健康关怀的郑州大学女性健康关怀中心和女性法律维权中心、女专家女教授协会、女护士协会以及女性理论研究会,并建立健全了健康档案、巾帼英才档案、单亲家庭女职工档案、女职工荣誉档案以及各基层女工基本情况档案,使学校能有针对性地对女教职工及时采取实实在在的关爱行动。
    其中,2006年,郑州大学女工委组织的“高校知识女性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科研成果,成为全国女性健康研究的重要范例,并获当年河南省政府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2-03-10 13:01:05
更多有关"郑州大学,女性,河南,女职工,科研"的文章请点击进入郑州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郑州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