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今晨六点:孟二冬奖学金在烟大设立

今晨六点:孟二冬奖学金在烟大设立

时间:10-18 来源:烟台大学 出处:www.daxuecn.com

一场同学聚会,酿就一场感恩行动;一次特别班会,成就40余名同学同心助学的善举。昨天,烟台大学中文系87级75班学子查看“孟二冬奖学金”暨人文学院校友基金专用银行账户时惊喜地发现,10月5日中75班相识25年聚会上揭幕的“孟二冬奖学金”暨人文学院校友基金爱心助学行动,短短5天内,学兄学姐们已经给学弟学妹注入了22000元的爱心款,该奖学金今后将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想法“诞生”于同学聚会

这次缅怀恩师“反哺”母校的爱心助学行动源于一次同学小聚。去年,中75班毕业后留在烟台的几位同学相约聚在一起,大家天南海北闲聊的时候,聊到了马上就要到来的相识25年同学聚会上:举行什么样的活动会让同学们终身难忘?

这时,该班留校工作的两位同学段志国、王京强突然有了一个想法:缅怀恩师“孟二冬”,发起爱心助学行动,建立专用账号,让他们这批曾经的烟大学子帮助现在的学弟学妹!这一想法得到在座的几位同学的一致赞同。

紧接着,该班的王剑波、孟庆胜、姜斌、王海英等同学联络了更多的中75班学子商量此事,大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方案,决定以班集体为首倡者,发起设立“孟二冬奖学金”(人文学院校友基金)———以班级首批自愿捐赠款项设立奖学金种子基金,旨在资助人文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以此纪念恩师孟二冬,传承孟二冬的精神,为人文学院和烟台大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期盼着在人文学院和母校的组织宣传下,“孟二冬奖学金”(人文学院校友基金)能不断吸收校友乃至社会捐赠,让基金数越来越大,以造福越来越多的烟大学子,为烟台大学做越来越多的事情。

5日下午,中75班学子在当年上课的三教301教室召开了一次特别班会,重温大学生活,畅谈20多年的经历和感受。大家全体起立为孟二冬老师的英年早逝肃立默哀,共同追思班主任孟二冬老师为人为学为文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当这个经过充分酝酿的感恩行动在班会上公布时,得到现场每位同学的热烈响应。

学生感怀恩师发起助学基金

5日晚,中75相识25年聚会达到高潮。在师生欢聚的美好时刻,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禁回忆起了孟二冬教授在烟台大学工作生活时的点点滴滴。

1988年7月,孟二冬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烟台大学中文系任教。他的课深受同学们欢迎。平时默默无语的他,一登上讲台,仿佛换了个人,声音洪亮滔滔不绝。人文学院院长兰翠当年曾和孟二冬在一个教研室,忆起这位大她六岁的“大哥”,兰翠评价孟二冬教授的课“既严谨又宏阔”。他上课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漂亮的板书—————从上往下,从右到左,古雅迷人。

兰翠回忆说,读研究生的时候,孟二冬在课堂上一般不说话,但一开口就非常精到,“他说话总是深思熟虑。”毕业实习的时候,有六个毕业生组织了一次洛阳———西安———敦煌的古文化考察之旅。这次文化考察的二十多天的路程设置、参观内容、食宿,都是孟二冬一手安排。

“中75班是孟二冬1988 年—1990年在烟台大学执教时,唯一一次担任班主任的班集体。”曾任中75班团支书的王京强说,当年班里同学正值青春年少,个性十足,刚开始很难“驯服”。孟老师凭着自己的博学、真诚和公平,很快改变了这个班的风气。这个班后来被评为全校的十个优秀班集体之一。

在王京强看来,同学们为有孟二冬这样的老师而自豪,孟二冬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大家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竭尽所能将工作做好。大家认为“做孟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事情”。“我们毕业后都是从最基层的农村、工厂、学校做起,脚踏实地,尽职尽责,努力成长。”王京强告诉记者,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班现有1名厅局级干部、5名县处级干部、12名科级干部,有6位同学创办了自己的企业,2名同学在加拿大和中国香港发展,其他同学大都成为所在单位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而且已经有5位同学的孩子也到烟大求学,跟父母成为了校友。

校方:把“孟二冬精神”传承下去

这是一次怀旧的聚会,感谢师恩的聚会,更是一次寻根的聚会。校友们在母校这个精神家园里寻觅精神之根,重温教诲,汲取力量,重新精神饱满地奔赴四方。

对于中75班学子发起的“孟二冬奖学金”暨人文学院校友基金这一义举,烟台大学副校长江林昌表示,这是学校校友工作的又一重要成绩,不光提供了一个校友反哺母校的平台,更是传承孟二冬精神,积淀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校风学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发地捐助,他们想通过这个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对老师永远的缅怀之情。”江林昌认为,在更深层次上,这是在弘扬烟台大学的良好学风和教风,应该把当年孟二冬老师当班主任那种爱岗敬业、钻研学问、爱护学生的精神以及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崇高敬意,在烟台大学弘扬传承下去。这个奖学金的建立,对“90”后、“00”后,世世代代的学弟学妹有特别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新闻链接:

黄海之滨的记忆——孟二冬老师在烟台大学的日子

1988年7月,孟二冬获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到烟台大学任教。那时,烟大刚建校不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在联袂援建烟台大学。两校除了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到烟大任教、担任校系领导以外,还直接分配研究生到烟大工作。孟二冬老师就是在这个时候,同自己的师兄弟们,带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黄海之滨的烟大的。当时创业维艰,条件极其艰苦,可同时也为这帮北大清华的青年才俊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孟二冬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来校不久就被中文系聘为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

当时同在一个教研室的兰翠老师,现在已经是烟大人文学院院长。兰翠谈起这位比她大六岁的“大哥”,充满了敬意。她回忆说,读研究生的时候,课堂上孟二冬一般不轻易说话,但一开口就非常精到,“他说话总是深思熟虑过的”。让兰翠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毕业实习的时候,一共六个毕业生组织了一次从洛阳到西安再到敦煌的古文化考察之旅。这次文化考察的二十多天的路程设置、参观内容、食宿,都是孟二冬一手安排,他们这些师弟师妹可是省了心。更有意思的是孟二冬还写了好几首古体诗,读给大家听。在不太谙熟诗歌韵律的师弟师妹眼里,这位师兄既亲切、厚道又富有才情。

孟老师办事公正、无私,由他主持的古代文学教研室,是个和谐进取的集体。他的老师给他联系了编著《唐诗典故词典》的任务。这件事本可以他自己去干,完成之后,可以名利双收。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好事。而他却分配给教研室的全体老师们一起干。收稿之后,他又修改整理,比别人多费几倍的工夫。不久,孟老师的爱人耿琴和女儿孟菲也来到烟台大学,一家三口在黄海之滨团聚了。同时,孟老师的家也成了这帮北大研究生的大家庭。每到周末,大家汇聚到老孟家,杀鸡宰鱼,好不热闹;孟老师亲自下厨房,干净利落地做几个拿手菜。大家就开始喝酒、侃唐诗、聊书画,海阔天空。这样的沙龙,既是在艰苦条件下的调节,也使大家在“神聊”中相互启迪,触发灵感。兰翠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参加这样的沙龙,每次自己都收获颇丰,可惜那样的情景再也不会有了。”

孟二冬的课在烟大深受同学欢迎。兰翠老师评价他的课是“既严谨又宏阔”。平时言语无多的他,一旦登上讲台,仿佛突然间换了个人,才思泉涌,滔滔不绝。他的课讲得扎实、没有花架子,如橄榄一样越嚼味越浓,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他上课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漂亮的板书——从上往下,从右到左,古雅迷人。许多同学在随孟老师领略唐诗万千气象的同时,也欣赏了书法的无穷魅力,有几个学生留心观摩,一年课程下来,竟模仿孟老师的书法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

孟二冬刚到烟大的时候,就接任了中875班班主任。孟老师做学生工作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当时,商品意识的大潮冲击校园,学生中厌学风严重,全盘否定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成了时髦。面对这种情况,孟老师在课堂上就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例教育学生,结合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边塞诗和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用古代文化灿烂辉煌的史实,从审美角度启发学生,教育大家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他在言教的同时更注重身教,用自己善良敦厚的品行,向同学们展现了做人、做事的标杆。

1989年5月他带中875班到海阳县实习。学生分散住在五个乡镇。每天,他要骑自行车跑一百多里的丘陵山坡路,去辅导学生的实习,去关照他们的生活。当时正是六四风波的前夕,学校里学生都上街游行,消息传到实习地,同学们的情绪很不稳定,有的提出返校参加游行。孟老师跑遍每个实习点,与每个同学谈心,要求大家在大事面前不要头脑发热,要独立思考,冷静应对。在没接到学校通知的情况下,不能返校,要安下心来完成实习任务。他还组织大家与乡镇干部、工人、农民座谈,及时疏导了学生的情绪,同学们没有一个回校,保证了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事过多年,同学们回头看时,都说孟老师有大将风度,临危不乱,看事透彻,处置果断。

16年前,烟台大学校报以《锲而不舍的耕耘者》为题,对孟老师进行了专访,当时孟老师说:“要教书,就得育人。要教书育人,就得和学生交朋友。”的确,这个班的同学许多都成为孟老师终生的朋友。孟老师正是凭着自己的博学、真诚和公平,很快赢得了同学们的尊敬,做班主任刚刚一年,这个班就成了全校的先进班级。这个班的学生毕业后不少人都做了乡镇的领导干部和人民教师,有一个学生还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得知孟老师病重后,大家选派代表去北京医院探望。孟老师追悼会时,班长段志国代表全班同学到八宝山去送行。谈起送行的场景,他还是心痛不已:“孟老师当年充满神采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生机勃勃的身躯安详静谧地躺着,面容消瘦得出乎我的想象。目睹此情此景,回想与孟老师的师生情缘,三鞠躬时已经泪流满面。等前来悼念的人流散去,我同孟老师的同学、学生再次来到遗体前三鞠躬,又是满脸泪水。”

孟二冬老师喜欢运动,身体素质好,在烟大的运动场上、篮球场上、羽毛球场上,大家经常看到他的身影。他是烟大教工立定跳远记录的保持者,是中文系教工篮球队、排球队的队长兼主力。孟老师的球技很好,有节奏,很流畅,他从不打独球,打球很有风格,总是把一些进球的机会让给别人,同他一起活动每次都是愉快的经历。

孟老师是个很注意细节的人。在楼梯若与他打个照面,如果路比较窄,孟老师都会主动退让。这是孟老师走路的习惯,不论是领导、长辈还是小辈甚至学生,总要让路的。赵巨源老师和孟二冬老师一个宿舍读研时,他总是把孟老师当兄长一样信任,孟老师也如兄长一样地关心和爱护他。“晚上,老孟要看书到很晚,但我一上床,他就自觉地拿块毛巾遮在台灯罩上,这是很习惯的事情。那时候,老孟的毛巾总是很快就破了”。

1991年9月,出于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北大的渴慕,他再次背着行囊,离开烟台,告别妻女,走上了求学深造的道路。他再次回到北大,跟着他敬仰的袁行霈先生,开始了艰苦的博士学习生涯。

孟老师离开烟台大学以后,依然关心惦念着烟大,学校如果需要买书、查资料,打个电话,他就跑去办;烟大有人到北京,他只要知道了,总是先请到家里聊聊天,了解一下烟大情况,然后就到小南门外的饭店里为大家接风。

2004年10月烟台大学举行20周年校庆,孟老师刚做完大手术不久,他还是欣然回到曾经工作过的烟大。他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庆祝大会,在当年流连过的校园里徜徉,拜访当年的领导、同事,会见自己的学生,欢声伴笑语。尽管孟老师身体有些虚弱,声音有些沙哑,但精神充满愉悦。当人文学院兰翠院长预约他等身体完全康复后,来给烟大学生们开讲座时,孟老师幽默地频频点头:“好说,好说。”

孟老师病重时,烟台大学多次派人探望,捎去烟大人真诚的祝愿。病逝时江林昌副校长带队赴京悼念。校园里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学习孟二冬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孟二冬”的名字已经铭刻在烟大人的记忆里。孟老师乘鹤随风而去,但他“为人师表、道德高尚”的品格将激励着一代代烟大人奋力前行。孟老师的离去,留给烟大的不光是无尽的思念,他的精神将永留烟大人心中,他留给烟大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之宝。(原载291期《烟台大学报》)


更多有关"老师,孟二冬,自己的,学生,同学们"的文章请点击进入烟台大学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烟台大学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烟台大学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