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常州“两个率先”服务——常州工学院“卓越计划”试点受市领导及各级媒体关注
近日,常州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4个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去年11月常州工学院已被教育部列为常州地区唯一的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市长姚晓东获悉常州工学院被教育部列为常州地区唯一的全国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后,给予了热情鼓励。他说:“常州培育自己的卓越工程师,这个品牌很响!学校的发展目标,最终都体现在学生身上,按照‘既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又具备高技能’来培养,毕业后就能马上管用,能为常州‘两个率先’发挥很大作用。“两个率先”的指标中,有一项“每万人高技能人才数”,到2015年要达到600人。现在,常工院已经为我们一个指标作了很大贡献,就是“每万人大学生数”,常工院的贡献度很大。下一步,再为我们“每万人高技能人才数”提供支持,卓越工程师就是高技能人才。希望常工院积极做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在“两个率先”中,与常州的大局同拍,与常州的提升同行,能动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打造成常州的又一张名片!”
据悉,本次全省共有32所高校的103个信息技术类专业被确定为试点专业。省教育厅对列为试点专业的学校有严格的审核标准,入选试点主要是基于常州工学院这四个专业属于省、校特色品牌专业。
常州工学院入选的四个专业,目前招生规模为160人。常州工学院将把这160名学生按专业分为“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四个“卓越班”,列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根据该计划,学校将实行“3+1”培养模式,搭建面向区域内某个行业或多个行业的培养平台,与校外1个或多个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面向行业培养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过硬、接受能力快、能独立开展工作、能很快融入企业氛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卓越工程师储备人才,目的是拓展学生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该培养计划的最大特点是,学校加大财力投入,首次引入“云学堂”的先进理念、手段。“云学堂”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大学生的训练过程、培训内容、学习成果、人才输送、校企互动对接的情况反应在信息系统中,提供实时人才需求的准确信息,方便产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实时了解计划执行状况,实现人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对接。
与此同时,学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将突出校企联合培养、企业深度参与。特地邀请多家企业的老总和专家们参与“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为方案“问诊把脉”,课时、课程、授课方式由校企双方共同“敲定”。在四年培养中,将采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四个阶段的“螺旋式上升”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在前期8个月的制订、完善中,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常州南方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培养了常州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组建成立“10机械卓越班”。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就前往该公司一线,担任车工、检验员等,完成钻床、总成装配、车底车边、冲槽等实践性工作,触摸“机械”概念中最基础、最实在的东西。该企业还定期派管理人员给学生举办讲座,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段时间以来,这21名“卓越工程师”收获满满。该班徐海飞同学表示:“经过两个月的一线锻炼,我对机械基础理论课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实地了解了多种企业设备,增强了职业责任心,同时了解了企业文化。”汪咪同学自小没干过重活,一开始轮岗阶段她叫苦不迭,后来她越来越适应实践挑战,她说:“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必须接受挑战,才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工程制图的学习。”
这批学生经过“特殊”培养,毕业时经过严格考核,优秀者将直接成为企业工程师储备人才。这有助于解决当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工程师人才缺失、上手慢等难题,通过这一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共同携手担负起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
近日,常州日报、香港文汇网等媒体均对常州工学院“卓越计划”实施情况给予了报道。
(新闻中心 校报)
更多有关"常州,培养,工程师,工学院,计划"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常州工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