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论“以学生为中心”

论“以学生为中心”

时间:09-14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摘要:在古代,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但现在,由于班级教学制的提出,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的特殊国情等原因,教育中偏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由于信息技术的影响,心理学科、教育学科的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原因,人们重新开始重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指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是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一种范式的转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方位进行设计;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改革制度,调整政策。

关键词:大学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学生发展,院校研究。

2012年7月14、1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和华中科技大学共同举办“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近400名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对会议主题高度认同,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笔者从会议主题提出、会议准备到参加研讨会,用了半年时间学习、思考“以学生为中心”,本文将自己的认识整理如下:

一、为什么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大学的职能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了保证三大职能的实现,还需要高水平的管理,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涉及方方面面,但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是根本。那么,我国高校的教学状况、教学质量究竟如何?

在2003—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笔者曾到几十所大学参加评估,观察了包括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100多个没有评估专家听课的课堂,笔者感触最深的是“学生眼睛不亮”。教师的讲授没有吸引和打动学生,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不少学生在玩手机、睡觉、听音乐、吃零食,显得心不在焉。为了具体了解课堂教学情况,笔者2007年10月16日组织有关研究人员,对一所985工程大学的课堂教学情况,采用跟班听课的方式进行实地观察,随机抽取了30个课堂,调查情况如下:

H大学本科生课堂随机调查30节课的情况(2007年10月16日):

共计选课1604人,实到1352人,出勤率84%。迟到160人,占10%;早退36人,占2%;认真听课725人左右,占45%;做笔记233人,占15%。玩手机69人,占4%;睡觉109人,占7%;心不在焉、交头接耳270人,17%。做其他事150人,占9%。吃东西20人,占2%;接电话3人,听音乐4人。

不同年级到课率:一年级95.6%,二年级80.7%,三年级68.7%,四年级26.1%。

麦可思一项调查也表明,7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讲课不吸引人,上课单调。

这种教学状态,很难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了深入了解情况,笔者在评估期间,召开过多次教师座谈会,向教师们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其中之一是:现在有了印刷术,有了互联网,我们还要讲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一些教师对此作出了比较正确的回答,但部分教师表示,“为什么要讲课,没有想过,按照规定的教学大纲讲就完了。”这种状态怎么能很好地提高教育质量呢?当然,教师讲课,没有想过为什么要讲课?不是说教师讲课没有目的,而是将教学、讲课本身当作目的,将手段当作目的。教学、讲课是手段,目的是学生学习。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个意义上看,没有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教育、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例如,在《论语》中,孔子有很多论述,“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三人行,必有我师,”“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有教无类”等等。[1]《礼记·学记》中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善救失”,就是要让学生身上“善”的因素生长出来,用“善”的因素去克服“不善”的因素。这把教育、教学的本质说透了。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对话、“产婆术”,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修辞方法,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典型表现。

古代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为什么现在又忽视“以学生为中心呢?”主要原因是:

首先,班级教学制的影响。近几百年来,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改变的典型之一是,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教学制。班级教学制是把学生组织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班级统一授课。班级教学制的提出和实施,提高了教学效率,能够培养大批人才以满足工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对师生关系、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等,产生了影响,带来了种种弊端。

其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00年前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取代了人力,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业手工生产。工业革命不仅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社会结构的改革,带来了城市化,改革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特别是加速了班级化教学制的形成,开始了人才培养的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

再次,中国的特殊国情。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拯救中华的情结已渗入国人的骨髓。带有强烈目的性、知识性的学习,迅速演变成了经世致用的技术训练,使得我们的学习和教育带有浓厚的培训色彩,而对科学的理解也大多停留在功利的层面。近几十年来,先是政治掛帅,政治压倒一切;后是以经济为中心,导致物质至上;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之后,则是为达到正常的、基本的教学条件而忙碌,难以尽下心力,探求教育教学理念、规律和方法。

此外,和基础教育相比,高等教育领域更加缺乏对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探讨。基础教育的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学习过教育理论,具有探索教育的兴趣、能力。高等教育的教师大多则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接受教育学的专门训练,也没有养成探索教育的兴趣,因而极少进行教学研究、探索。从现实来看,基础教育领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已经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以基础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将重点放在教学、课程的探索上,而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高等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则放在大学治理、管理上,很少研究大学的教学、课程等。在美国,高等教育研究项目80%以上关涉学生的学习,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关涉学生学习的研究项目不到20%。

那么,近来为什么高等教育领域开始重视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探索呢?主要因为:

首先,信息技术的影响。《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2] 当代信息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大学的学生超越了传统教育和传统课程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一方面挑战大学的基本功能,推动大学从单一的教学功能,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功能转变,并将赋予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新的功能。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将改变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特别其网格技术的发展,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学、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从时间、地点的限制中解放出来。学生增加了选择的自由度,选择教师、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学生获得了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广泛与世界各地的教师交流,主动与教师探讨重点、难点问题,享受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教育信息化的使命不是要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教学,强化和巩固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超越以教师讲授、灌输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实现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的转变。尤其是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向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创造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导学模式转变,是高等教育从工业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必须完成的历史性变革。[3]

其次,是心理学科、教育学科发展的结果。教育学的发展以心理学发展为基础。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长足发展,对教育教学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影响最为深刻是建构主义的产生。提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的重要学者之一是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皮亚杰坚持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儿童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认为,知识是我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的产物,或者相关的社会群体互动和协商的结果,人们的观念、意识和文化对社会的建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注意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

再次,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952年卡尔·罗杰斯首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20世纪中期美国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本科教育理念,引发了本科教育基本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系列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影响。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高等教育大会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需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要求国际高等教育决策者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注的重点,把学生视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讨论、评估、课程与内容改革、制定政策与院校管理等,并预言“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在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美国杜肯大学教育学院William Barone教授说,美国、欧盟和中国先后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不再是只招收优秀学生和实行精英教育的地方,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如何让众多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让其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是不同国家面临的同样问题。[4]

因此,我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进行一次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

二、怎样理解“以学生为中心”

怎样理解“以学生为中心”呢?“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指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是指教学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的转变,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的转变。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在“教”,而在“学”,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最根本是要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即从“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知识”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5]因此,学校要从“课堂、教师、教材”老“三中心”,向“学生、学习、学习过程”新三中心转变,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他们如何学、学到了什么?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目的决定方法。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相互作用”和“不断生长”的过程,凡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和构建学问、创造环境和经验,使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应强调三个“着力于”。

着力于学生的发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教育是通过对人的成长的引导,从而促进人们发展。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着力于学生的发展。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其中重要规律之一是,人的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这是因为,心理是脑的机能,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心理发展的直接前提和物质基础,而脑和神经系统是按一定的次序和过程发展的。人的思维、情感、意志等的发展,与脑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人的理想、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又直接依赖于思维、情感、意志的发展。环境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人所面临的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事的主导活动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心理机能发展上看,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6] 因此,人从出生,婴幼期,小学,中学,大学,就业后,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发展内容。而且,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前一阶段发展好了,才能顺利地走向后一阶段的发展。大学教育,首先要了解处在大学阶段,人的发展的内容,以及现在大学生发展的状况,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而推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着力于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学生的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学习,是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着力于学生的学习,首先,要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包括发展成人的需要和求职成才的需要。其次,要遵循学习的规律。在教学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与人的发展相同,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人们对学习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活动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以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信息的意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存在唯一的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学习是自我建构、相互作用、不断成长的过程,即:学习过程不是老师简单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包括老师的讲授)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问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教学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成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着力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同时,教育又有自身的规律。例如,教育具有非决定性,非线性。老师讲课与学生的学习并没有直接的决定的关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自己的内化。我们看了革命的书籍,不一定成为革命者;读了流氓的书,不一定会成为流氓。因为各种知识进入大脑之后,要经过内化,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思想、灵魂。内化靠谁,靠自己,谁也代替不了。教学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一些老师们认为,“我不讲学生就不懂”,只顾自己讲,总以为自己讲了学生就接受了,就学习了。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十分重要的根源之一。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教学,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同时,要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学”,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教”。应该将评价结果,及时向老师反馈,让教师了解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以后,在部分教师、管理人员中存在种种疑虑、误解。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消除种种误解。

“以学生为中心”是否把学生的地位看得太高了。这里没有地位的高低之分,“以学生为中心”是由大学的职能所决定的。大学的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核心是培养人才。因此,大学的使命是“育人为本,质量第一,”是产生学习,而不是提供教学。陈赓大将在创办“哈军工”时打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他说,办大学就像办一个食堂,学生是来吃饭的,老师是炒菜的,我们这些人(领导者、管理者)都是端盘子的。办大学是为了培养学生,为了学生学习、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学生就是大学。”

“以学生为中心”是不是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学生学习要通过自己的内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只能看到别的东西。人的自我意识往往看不清自己,如要看清自己,则要把自己推开,跳出来,再从更高的高度来看自己。教师的作用在于,要帮助学生“把自己推开,跳出来,从更高的高度看自己。”从我多年教学经验来看,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一是选择教育资料,信息时代,教育资料浩如烟海,教师通过编教材、讲授、提问、讨论等,选择教育资料,给学生学习导向。二是激活知识,知识是死的,教师通过教学,激活知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就会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三是促进思考,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否可以取消“讲授法”这一教学方法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没有特定的教学方法,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都是好方法。方法是为目的服务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选择或创造恰当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一种主要方法,但不能照本宣科,仅仅进行一种“传授”,而应以问题吸引学生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学习的目的,收到好的学习效果。运用讲授法时,主要看教师讲什么,怎么讲,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美国是小班上课,中国不少是大班上课,大班上课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一位中国学会者提出的问题。一位美国教授回答了这一问题。他首先介绍,美国同样有大班上课,有的课堂多达几百人。接着,他放了一段录像,介绍一个大班上课的课堂如何实行互动。在这个大班课堂上,老师首先提出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给出了三个答案,其中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让大家选择。课堂上马上显示出学生答题的结果。随后,教师让回答正确的学生三五成群地给其他同学讲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调动了同学们参与、互动的积极性。2012年8月7-9号,中国院校研究会在杭州举办“大学数据系统设计与分析”培训班,100多人参加培训,请了八位美国教授授课。笔者参与听课和学习。课堂上,美国教授讲授一段以后,提出一个课题,让大家分成小组进行设计,在小组设计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而且,讲授一段以后,让大家提问题,进行讨论。培训效果比较好。由此,大班授课,同样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三、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当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时候,往往限于责怪教师、关注课堂,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方面。这样的改革,容易走向失败。这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究会形成的共识之一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变革,是一种范式的改变,必须全面、整体、协调推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全方位进行设计。

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是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变革,是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一次转变。现在大学的领导、教师、管理人员,都是在以“教”为中心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因而以“教”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从国外深造回来的领导、教师,或接受博士阶段教育,或访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对本科阶段教育了解不多。我们要来一次教育思想的深入学习,重新认识教育,认识教育思想、观念、方法,逐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活动,向学生提供学习服务,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消化而接受,凝结在学生身上,进而以实现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设想:如果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我们将以怎样不同的方式做事。我们应转变思路,在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思维之下,设计自己的工作。

校院两级领导要心系学生,深入学生,深入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制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政策、制度,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广阔的空间。

在学生工作中,要将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将学生辅导与学术指导,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结合,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探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组织管理形式,如书院制、导师制等。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创设潜能导师制,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潜能,进行学习设计和人生规划,取得了好的收效。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校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整体的、潜移默化的。学校其他各方面工作的制度、方法,以及工作态度,都要从有利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出发。

2. 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中,无疑教师负有重大责任。除上述已经论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外,要特别关注课程和培训。课程是核心,培训是关键。

专业是由课程所组成,专业性质由课程来体现,课程设计影响人生设计。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在课程改革中特别要关注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结构决定功能。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目的建立适合的课程结构,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结构变革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当前,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要,特别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创设个性化课程,重视实践性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创建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本次国际学术研究会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ylvia Hartado教授具体介绍了合作学习;学生做报告;团体项目;学生作业互评;回顾思索类写作/日记;体验式学习/实地研究;学生选定课题和课程内容,利用学生的调查来推动学习等教学方法[7],使与会人员受到启发。

教师的培训、发展,是一所大学成功的必要元素。在本次国际学术会议中,美国加州西来大学校长黄茂树博士强调,要通过教师培训来实现教学卓越,让个人与大学的使命连接,重点对新聘教师进行科技整合的教学以及主动、探究式教学培训。[8] 教师职业是学术职业,需要具备两种学科的知识,一是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一是教育学科的知识。要通过建立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举办培训班等多种方式,组织学习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并进行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的训练,从而使教师得到提高,自觉转变教育观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3.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共同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十分重要。对学生学习的指导着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确立为国家、民族振兴、为科学献身的学习志向,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二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首先,要开展立志教育,帮助学生立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帮助学生立志很重要。学生立志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结合,社会贡献与个人发展的结合,道德与科学的结合。立志教育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认识自我。通过多种榜样,名人名言,专业发展等激励学生认识立志,认识自我。二是选择志向。学校要创造广泛的空间,让学生参与多种实践,进行多样尝试,在反复比较中选择自己的志向。三是阶段规划。有了志向以后,要从现在开始,要通过努力学习,去实现自己的志向。大学阶段仍然是准备阶段,首先要做好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为志向的实现打下扎实的基础。四是坚持不懈。对待自己的志向的实现,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信,要努力实践,在实践中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其次,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长期以来,学生处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之一,习惯于被动接受,不会提出问题,缺乏研究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实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要帮助学生熟悉新的教学方式,主动参与、主动交往、主动提问、主动探索,在研究中自主学习。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学校的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4. 改革制度,调整政策。

制度、政策具有导向功能,十分重要。国家政策、学校制度应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政策、制度应该坚持,不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政策、制度则应该调整、改革。

首先,对国家政策应该进行审视,加以调整。例如,现在评价一所学校,大多以院士的多少,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科研经费和获奖的多少,百篇优秀论文的多少等等为标志,因而学校领导的主要精力也放在这些方面。对教学的评价,也侧重于投入、条件、老师等方面,例如:教授、副教授上课情况,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生均图书册数,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必修课运用多媒体授课时数等,而反映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的指标则不多。近几年来,政府为提高教学质量,采取了很多措施,如设立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这些对激励教学,应该说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要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进行审视,深入了解这些举措实施的后果,重新进行思考,不断加以调整、改进。

学校制度同样应该加以审视。学籍管理、考试制度、学位制度、奖励制度等等,都应该加以调整,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成长。

院校研究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院校研究人员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杨伯峻.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 中国教育报2010-07-30(1-3)

[3]桑新民, 谢阳斌. 在学习的变革中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坚战. 高等教育研究, 2012.5: 65.

[5]Robert B. Barr and John Tagg,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A New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hange November/December 1995.p13-15.

[6]刘献君. 大学德育论.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6: 34-37.

[4][7][8]“院校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报告,p4, p23.


更多有关"学生,学习,中心,发展,教学"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