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微电影节纪录片总顾问邓康延来金陵学院演讲并接受媒体专访

微电影节纪录片总顾问邓康延来金陵学院演讲并接受媒体专访

时间:03-13 来源:南京大学金陵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观点和主题最重要”

——微电影节纪录片总顾问邓康延来金陵学院演讲并接受媒体专访

(微影讯学生记者王楚)由南京大学主办、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承办的2012首届华语大学生微电影节开幕不久,大赛官网已经上传了众多选手的参赛作品。日前,本届微电影节纪录片总顾问邓康延现身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为师生带来了“民国课本与大学先生”的精彩主题讲座。邓康延并与颁奖典礼总导演杨骏在宁接受了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专访。

邓康延先生在讲座中与师生一起分享了他主编并获奖的《老课本新阅读》编撰历程,而后又首次放映了其最新纪录片《先生》中的部分精彩片段。

以下为邓康延接受记者采访的部分内容。

见微知著难?邓康延:总会有颤动人心的“唯一”

  著名纪录片制片人邓康延,也是去年大卖的《老课本新阅读》一书的作者,通过百年间的小学课本,讲述国家的成长史,既为孩子们作启蒙,也让如今的读者温旧故。近年来,邓将兴趣转向纪录片,在《寻找少校》、《发现少校》等纪录片作品中,用镜头追踪了93岁远征军老兵历经多场战役和政治运动,九死一生的最后时刻。上次来宁是因为《老课本新阅读》被授奖,这次是为微电影而来,邓康延兴致颇高。

  纪实类的微电影跟纪录片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作为本届微电影节纪录片总顾问,邓康延表示,重要的是主题,要有拍摄者的观点在里面。“记录下一段时间和空间里发生的事情,日积月累,隔着时间意义会变得重大起来。现在看我们以前拍的一些片段特别激动,时间一长就看出价值来了。”微电影虽“微”,但以小见大,因此近来著名导演和演员纷纷投身微电影制作。如文章和白百合合作的《三年的邂逅》。对于如何做到微言大义,邓康延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要想拍出有创意有分量的微电影,肯定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但真切的、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在人性的审美上有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所以说,总会有作品脱颖而出,这我们不担心。”拥有颤动人心的唯一性才能打动人。“像那些民国老课本中,叶圣陶的文字,丰子恺的画,寥寥几笔就让民国的孩子受到汉语的潜移默化,这其中蕴含着普适的审美价值和人文理念。”

  微电影概念不清?杨骏:本身就是载体,甚至生活方式

  很多人对微电影的理解十分含混。作为《玉卿嫂》、《国家机密》等热播剧引发关注的著名编剧,本届微电影颁奖典礼总导演杨骏认为,微电影并不是电影的微型化,“不是把《潜伏》剪成3分钟,就是微电影”。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并不是微电影,而是短片。“微电影和电影、短片的概念不一样,传播效率快,它本身就是载体,就是传播手段,甚至是生活方式”。由于技术门槛被打破,拿着手机想拍就拍,就好比微博被看成“自媒体”,所谓“微电影”也可以被看成是“自电影”,有很多“自我”的成分在其中。它是在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适合在网络、手机等平台播放的小短片。正因为小,谁都可以尝试去拍,哪怕你没有学过电影。所以对大学生来说,尤其对那些怀揣梦想的同学而言是个绝好机遇。无需高投入,也无需大制作,想拍就拍,一部具有视频拍摄功能的手机都可以完成前期摄录。

  杨骏认为,“很多草根拍摄的东西不比胶片差。”微电影刚起步,其草根的制作和传播的方式本身意味着技术的革命,尽管有很多未知数,但专家们对其均抱有期望,认为其未来会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发展。(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更多有关"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大学,电影,纪录片,课本"的文章请点击进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