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报道惠州学院“强校梦” 国内主流网站纷纷转登
本网讯 6月30日,人民日报记者在人民网的一篇专题报道——《惠州学院如何铸造地方院校“强校梦”——“顶不了天就立地”》,截止7月4日已被《中国日报网》、《中国江苏网》、《新民网》、《东方网》、《华龙网》、《搜狐网》、《网易网》等国内主流网站纷纷转登,学院的发展获得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也有效提升了惠州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原 文:
“ 顶 不 了 天 就 立 地 ”
——惠州学院如何铸造地方院校“强校梦”
春夏之交的广东惠州学院校园内花红柳绿,生机勃勃。
服装系梭织工艺实训室内,11级设计班的林珊正伏在桌前裁剪布料,准备做一件T恤。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从设计、选料、制样到剪裁、缝纫,再到成品全部独立完成。“第一件作品当然是送给爸爸!”她嘴角往上一扬,显出几分得意。
忙里偷闲,她把做了一半的衣服拍了条微信,发给旅游系的老乡陈晓羚——后者正在惠州一家五星级酒店前台,面带微笑娴熟地接待宾客。整个大三,她有6个月在这里实习。“这几年惠州酒店业发展迅猛,学校也尽可能对接市场需求,要求我们在校期间一定要参加岗位实习,锻炼经验,做好上岗准备。”她认真地说。
同一时刻,生科系副教授曾令达顶着一头热汗跨进办公室。周末,他专程去了省荔枝专业镇惠阳区镇隆镇,手把手教种植户科学施放叶面肥,这会儿刚刚回校。“学校要求我们融入地方,服务农民,把科研论文写在惠州农田、大地上,这说到了老师们的心坎上。”他的疲惫抑制不住兴奋,“大家纷纷趁周末走下去,推广技术,培训农民;系里还派出了13个科技特派员。”
这就是2013年5月27日上午11时这一个寻常钟点,惠州学院师生们呈现出来的状态。他们年龄有别、身份不同、专业迥异,但共同的是深入人心的“立地”观念。作为地方院校,在资金、科研、人才等方面与“985”、“211”有着天然的差距。“顶不了天就立地!”惠州学院确立“特色办学”战略,在积极对接地方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寻找比较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
思路:地方院校如何铸造“强校梦”
初到惠州学院任职的校党委书记杨海涛发现两个奇怪的现象:虽然名为惠州学院,干部教师却放不下“省属高校”的面子;虽然地方发展需求强烈,大家却都想着关起门来多争取点科研经费、多发点论文。
这反映出当下很多非重点高校、地方高校的共同困惑:如何在规模、学科、经费、名气等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谋求自己的“强校梦”?如何在国家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位置?是被动地跟重点高校、名牌大学拼规模、拼学科、拼投入,还是主动打造自己的特色?
对此,曾就职重点高校的杨海涛分析,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战略期,中国大学将进入特色发展的时代,三种类型的大学:即985和211大学、行业性背景或单科性大学、特色鲜明的地方院校必将快速成长。“地方院校的资源有限,发展建设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面铺开,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合理有效地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走特色办学道路。特色办学是地方院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盲目冲研究型大学是不对的。”
经过反复地分析讨论、观点交锋、头脑风暴,全校干部教师逐渐达成共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就是惠州学院最大的特色。为此,学院主动重心下沉、为自己打入“地方基因”,努力实现“四个对接”:研发平台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科研成果与地方主导产业相对接;科技服务与地方发展短板相对接;人才培养、培训与地方需求相对接。“这是一种发展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是带有目的性、总体性的安排。”院长彭永宏说。
为主动寻求合作,惠州学院班子前所未有地先后到20多个政府部门、企业和县区密集拜访,找到了很多合作空间。例如,去年9月,市农业局将市农业人才培养基地放在了学院。前几天还举办了一个县区农业局及乡镇分管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班,一个星期的专业培训,还有外籍教师讲国外农业管理,让接受培训的干部大开眼界。学院依托惠州文化建设的需要组建惠州学院交响乐团,走入企业、学校、机关、军营演出20多场,让市民在家门口也能享受高雅音乐“大餐”。
科研:“走出去”争当区域建设助推器
清晨,东江沿岸一片绿茵茵的稻田里,一位中年人弯着腰,不断地拨查着稻株,略显黝?牧成狭魈首藕顾??呓?豢矗??词腔葜菅г荷??蒲?到淌谥悠缴?
更多有关"惠州,学院,地方,服装,培养"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惠州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