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副院长莅院共商《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
本网讯 7月17日,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张应龙副院长应邀来惠州学院进行座谈。杨海涛书记、刘国栋副院长、科研处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会上就联合完成《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进行了洽谈。
张应龙教授是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广东华侨史》编纂委员会主编。
《广东华侨史》由原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于2012年5月在澳大利亚访问时,看到当地保护华人开矿遗迹后深有感触,萌生了编修《广东华侨史》的想法。并制定了16字编修方针:资料详实、观点全面、定性准确、结论权威。《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协同创新”系统工程,应省委省政府要求,该书的编修工作要从学术角度出发,以客观公正的角度完成一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史书。该书预计历时5年分三卷完成,总字数约为200万字,分中、英文版出版。
杨海涛书记在会上介绍了目前惠州学院与暨南大学合作的情况,对张应龙副院长的到来及为惠州学院带来的新的科研合作契机表示欢迎。同时也对惠州学院参与《广东华侨史》一书的编修工作表示了高度的重视。
张应龙副院长介绍了《广东华侨史》一书的编修工作的筹备过程及编修方案,也对惠州学院目前的研究实力和研究方向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并对惠州学院提出了建立“海外惠州人研究中心”的建设性意见,可从侨乡、侨史、侨务、侨情等方面进行研究。
与会人员对参与《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一些未来工作设想,表示将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开展相关的合作工作。
会议最后,参会各方明确清晰地意识到《广东华侨史》的编修工作对于广东省及惠州市都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一是有利于传承广东优秀文化,通过编修《广东华侨史》,学习历史传承广东优秀文化,传承广东务实、创新、开放的文化基因;二是有利于增强广东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向心力,增强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归属感;三是有利于开辟广东“走出去”的渠道,为广东以后的经贸文化交流打开渠道、积累资源;四是有利于培养史学研究人才,带出一支未来几十年广东历史研究的人才队伍。惠州学院将积极参与该项协同创新”系统工程,致力于服务惠州、服务广东省,提升惠州学院华侨华人领域内的科研水平,为惠州学院及惠州市华侨华人研究锦上添花。
(科研处)
更多有关"广东,惠州,编修,华侨,工作"的文章请点击进入惠州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