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教授卢济威: “后期城市化与城市建设”茶山论“建”专题系列报道三
重大城科新闻网5月27日电(新闻中心 姜鑫) 5月25日中午12时在茶艺山庄国际会议厅,中国建筑学会教育与职业实践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卢济威作了有关“后期城市化与城市建设”的学术讲座。
卢教授在讲座中分析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化50%以前,以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为主,以后以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并重,且随时间推移,旧城更新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城市化50%以前,城市发展是粗放型的,以后以环境品质优化为主。由于城市发展的特征变化,也会引起城市规划与设计理念的变化。他将城市化水平进入50%或50-60%之后称为后期城市化阶段。
按照这一理论。自1998年到2012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至50%。到2020年,中国将进入了后期城市化阶段。而北美和欧洲等西方先进国家率先进入后期城市化阶段,他们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城市化水平就达到60%,80年代达到70%,世纪末普遍达到80%,德、英、澳等国甚至到85%。
西方国家后期城市化的发展和实践
卢教授详细梳理了后期城市化阶段西方在城市环境建设和规划设计理念上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和变化。20世纪中叶开始,发动了城市建设三大运动:旧城更新运动、历史保护运动、步行化运动。
以美国为例,战后为了优化土地利用,在提升居住条件,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复兴城市中心,包括对贫民区改造中碰到很多问题。规划、设计师们习惯地运用现代主义,实施在新城建设的方法,进行大拆大建,追求清晰的功能分区,严重破坏了原有的城市肌理,从而伤害了城市的活力,在社会界和专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论。新城市主义针对城市社会发展过程暴露的问题,在系统地调整和建立城市建设和设计理念提出:从郊区化转向区域城市;从城市蔓延转向紧凑发展;从社会隔离转向邻里回归;从功能分区转向功能空间混合;从依靠私人汽车转向TOD模式等。
这时期的欧洲,在城市的人性化,步行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同时,提出从“城市更新”向“城市复兴”转变的理念,以延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后期城市化阶段应转变城市设计理念
按照卢教授的观点,我国即将进入后期城市化发展阶段,其城市建设和设计理念也应跟随着转变。归纳起来主要向生态城市、人性化城市和活力城市发展。人性化城市是城市以人为本的追求;活力城市是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追求;生态城市是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追求;人性化城市的标志将由静态历史文化保护向新旧共生动态历史文化延续转变(如新加坡);.由汽车主导向机动转变;由适应汽车规模大尺度向适应体验和交往的亲和城市转变。活力城市将由简单的功能分区向空间交混的活力城市转变;由单纯景观城市向景观与活力共生的行为城市转变;由城市要素分离向要素整合的有机城市转变。
生态化的表现为由粗放型像集约型型转变,由平面型向立体基面的立体化城市转变;由孤立运用地下空间向地下城市化转变(如蒙特利尔地下城);由均匀城市向公交枢纽集聚化等方向转变。城市设计是以提升城市综合环境为目的,根据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技术和美学等发展的需要而建构城市形态与空间环境的设计。
卢教授列举了不同理念产生的行政建筑如突出历史主义的德国行政中心,彰显自由主义的波士顿市行政厅。卢教授还提出轨道交通是城市生态化、低碳化的重要措施。地铁站是发展地下公共空间的发动机,建构人性化地下步行系统的良好机会,如上海轨道10号线局部调整使一体化。
卢教授在讲座最后强调,城市发展理念各国有共同性,但因为时空差异不会完全一致,应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建设和设计理念,在实践中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
(此文是由重大城科新闻中心记者根据卢教授讲话录音及发言提纲总结而成,未经卢教授本人审阅,敬请留意。)

更多有关"城市,城市化,教授,后期,设计理念"的文章请点击进入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新闻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