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信息网 > 高校新闻 » “自觉”与“四大主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自觉”与“四大主义”:“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时间:09-17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出处:www.daxuecn.com

2012年9月10日,“国家近现代美术中心学术研究展——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美术馆、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也是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学术研究展。作为一种新的展示方式,展览以作品、手稿、文献资料、视频等形式展出美术界在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上的重要成果。


展览开幕式人头攒动,众多师友、学生、媒体汇聚一堂。牛津大学教授苏立文,李可染基金会理事长邹佩珠,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参赞白琼娜,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诸迪,中国美术馆馆长、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主任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力,英国阿什莫林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马熙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金维诺、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水天中,美术史学者万青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薛永年等出席开幕式。


范迪安在开幕式致辞中评价道,“苏利文是第一位向世界介绍20世纪中国美术的西方学者,‘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通过其收藏的美术作品以及许多珍贵的文献史料,展示他从事现代中国美术研究的历程;‘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以学术论述和文献的形式展示著名美术史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研究中国美术现代转型这一课题上的最新成果,探讨中国现代美术演进的理论问题。这两个项目以“内”和“外”两种视野观照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对创新近现代中国美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苏立文与20世纪中国美术”展览分为“来到中国”、“结缘中国艺术家”、“走进中国艺术史”、“南洋之旅”、“跨越重洋的桥梁”以及“研究常新”六个板块,通过大量的图片、手稿、视频以及收藏作品展示苏立文教授从事中国美术研究的历程。


作为此次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展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教授负责的“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取得的科研成果之一。它以潘公凯教授在课题组提出的一套认识和梳解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美术的新框架,其具体为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的“四大主义”,串接千余幅图片及万余言文字,说明“四大主义”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发生、运动轨迹及相互关系,认为“四大主义”就是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展览运用图像对1840年以后的历史进行时段性编排与组织,将这160年历史分成1840-1919、1919-1949、1949-1976、1976-2000四个时段,以呈现“四大主义”在每个历史时段中的演变状况,重新审视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美术变迁。通过展览可以看到,“1840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天翻地覆的突变与转型,中国美术被卷入到统一的世界史视野中,传统的封闭性被打破,自律性演进也遭到阻截和中断,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历史建构在全新的、变化着的社会情境中艰难进行,带有继发现代性的鲜明特点。这里既有植入也有应对,既有融合也有抗衡,在变异中自觉地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美术现代性的中国美术现代性之路。”身处其间的知识精英正是出于对现实危局、时代要求和西方原发性植入因素的自觉,正是对艺术与社会、历史的紧密关联以及艺术现实功能的自觉,开始提出中国美术变革图强的各种策略,并予以提倡与传布,从而引起大规模的思潮与实践行为,其主要的自觉探索实践可归纳为“传统主义”(继发现代性结构中原创部分)、“融合主义”(继发现代性结构中变异部分)、“大众主义”(继发现代性结构中变异和原创部分)和“西方主义”(继发现代性结构中植入部分)四条线索,这“四大主义”既是艺术探索路线和创作指针,又具有社会行动功能和实践效果,是中国美术继发现代性突变和转型的有力表达,也就是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


此次学术研究展将持续至10月8日。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组宣传部吴琼/文
宣传部宋曼青/图
宣传部/编
2012年9月13日


更多有关"中国美术,美术,中国,现代性,主义"的文章请点击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新闻中心查看
本文地址:
免责声明:
    本新闻信息来自于中央美术学院招生办公室或高校网站及相关图书。大学信息网提供此信息之目的在于为高考考生及家长提供更多信息作为参考,请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公布数据为准,报错与投稿请发至E-mail:kf#daxuecn.com(请将#改为@后再发送),感谢您的支持!